更多>> 往期回顾

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白居易《闲坐看书贻诸少年》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3日 17:32

  〓 原文 雨砌长寒芜(1),风庭落秋果(2)。窗间有闲叟(3),尽日看书坐。


  书中见往事,历历知福祸。多取终厚亡(4),疾驱必先堕(5)。


  劝君少干名(6),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我心知已久,吾道无不可。所以雀罗门(7),不能寂寞我。


  (唐·白居易《闲坐看书贻诸少年》)


  〓 注释 (1)芜(wú):草长得杂乱。(2)风庭:庭院。(3)叟(sǒu):年老的男人,也作长老之称。(4)厚亡:厚,深重。厚亡 ,即深重的灾祸,引证解释亡失很多。(5)疾驱:尽力驱赶车马急速行进。(6)干名: 干,追求,求取。干名:追求名誉。(7)雀罗门:即门可罗雀。


  〓 译意 雨水浸渍的台阶长出荒芜的杂草,庭院里落下秋天的果实。窗前一赋闲老人,整天坐在那里读书。


  书中读到历史往事,其中的福祸历历在目。过多地贪图物质与名利必定引来深重的灾祸,尽力驱赶车马急速行进必定先堕落。


  劝你们少去追求名誉,名誉是禁锢自身的枷锁。劝你们不去贪求物质利益,对物质利益的贪欲是焚毁自身的邪火。


  我心里很早就明白这些道理,我认为身外的名利是不可贪求的。 所以即使门可罗雀,我也不会因此而感到寂寞。


  〓 解读 也许白居易为人为官太忙碌,所以他对“闲”有一种特别的爱。他的诗有不少就写到对“闲”的独特感受。他在年轻时写过一首《晚秋闲居》:“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白居易六十三岁时,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写下《喜闲》一首诗,明确表达自己对“闲”的态度:“萧洒伊嵩下,优游黄绮间。未曾一日闷,已得六年闲。鱼鸟为徒侣,烟霞是往还。伴僧禅闭目,迎客笑开颜。兴发宵游寺,慵时昼掩关。夜来风月好,悔不宿香山。”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这年白居易七十一岁,他欣然写下《闲乐》:“坐安卧稳舆平肩,倚杖披衫绕四边。空腹三杯卯后酒,曲肱一觉醉中眠。更无忙苦吟闲乐,恐是人间自在天。”会昌五年(845),白居易七十四岁、虽年事已高,但爱“闲”依然,作《闲眠》:“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不管是人生得意的时候,还是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不管是在职期间,还是丁忧之际,“闲”和白居易如影随形,不离左右。从白居易诗歌题目看,有:闲游、闲坐、闲居、闲眠、闲泛、闲行、闲步、闲题、闲放、闲饮、闲吟、闲咏、闲望、闲卧、闲出,闲忙、闲闷、闲适、闲独、闲乐,闲夕、闲园、闲宴、闲事、闲意等等。白居易在自己编的《白氏长庆集》中,将诗歌分为七类,闲适诗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诗中之“闲”,是一种人生体验、也是生存智慧。他爱闲、乐闲、适闲,但他并不忘记在闲中对晚辈进行清廉家风的诗教。《闲坐看书贻诸少年》就体现出他的“闲教”。他在诗中写道:“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名利是缰锁,富贵如浮云。白居易在诗中训导诸侄“少干名”“少求利”,并把“名”“利”比作“锢身锁”“焚身火”,教育他们廉洁做人,不要成为追名逐利之徒,这不仅在当时有其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对我们而言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白居易《感兴二首》之一)如果一味贪图个人名利,甚至见利忘义,那名利就会成为捉弄他的缰锁,顺则生爱,逆则生憎。


  所以,白居易在诗中告诫他的少年晚辈们:“多取终厚亡,疾驱必先堕。”这个警告出自《老子》:“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思是,“所以说,过份的贪求物质与名利欲望的人,必定要劳心劳力,大费精神,结果失去越大,贪求利禄的人,必定喜爱宝贵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很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结果往往身遭横祸。”白居易化用老子的话,训导诸侄不要贪名逐利,是为了使他们保身免祸。因为狂热地追求名利,难免会丧身败家。

 

Copyright 2007-2019 www.gxjj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监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