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往期回顾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曾国藩《忮求诗二首》
〓 原文
不忮(1)
善莫大于恕(2),德莫凶于妒(3)。
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4)。
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
己若无事功,忌人得成务。
己若无党援(5),忌人得多助。
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
己无好闻望,忌人文名著。
己无贤子孙,忌人后嗣裕(6)。
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骛(7)。
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
闻灾或欣幸,闻祸或悦豫(8)。
问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
尔室神来格(9),高明鬼所顾(10)。
天道常好还,嫉人还自误。
幽明丛垢忌(11),乖气相回互(12)。
重者灾汝躬(13),轻亦减汝祚(14)。
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悟(15)。
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
终身祝人善,曾不损尺布。
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16)。
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
不求(17)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18)。
岂无过人姿(19),多欲为患害。
在约每思丰,居困常求泰(20)。
富求千乘车(21),贵求万钉带(22)。
未得求速偿,既得求勿坏。
芬馨比椒兰(23),磐固方泰岱(24)。
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忲(25)。
岁燠有时寒(26),月明有时晦(27)。
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
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
片言动招尤(28),举足便有碍。
戚戚抱殷忧(29),精爽日凋瘵(30)。
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
安荣无遽欣(31),患难无邃憝(32)。
君看十人中,八九无倚赖。
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
而况处夷涂(33),奚事中嗟忾(34)。
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
俟命相终古(35),曾不愿乎外。
(清·曾国藩《忮求诗二首》)
〓 注释 (1)忮(zhì):嫉妒,忌恨。(2)恕:宽恕。(3)妒:妒忌。(4)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妾妇:指地位低下的小妾奴婢。奚:泛指奴仆。比数:相与并列;相提并论。(5)党援:朋友的帮助。(6)后嗣 (sì):指后代子孙。裕:丰富,宽绰。(7)骛:乱跑,奔驰。(8)悦豫:喜悦,愉快。 (9)尔室:华盛的家室。格:表现出来的品质。(10)高明:高亢明爽。(11)幽明:昼夜;阴阳。(12)乖气:邪恶之气;不祥之气。(13)汝躬:汝:你。躬:身体。(14)祚(zuò):福。(15)悚然:害怕的样子。(16)零:液体降落。(17)求:贪求。(18)隘:.狭窄。(19)姿:容貌(20)泰:平安,安定。(21)千乘(shèng):兵车千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22)万钉带:指达官贵人的万钉宝带。万钉,古人在腰带钉上玉片,万钉指玉片之多。(23)椒兰:椒与兰,皆芳香之物,故以并称。比喻美好。(24)磐固方泰岱:磐:大石。泰山 。(25)忲:奢侈。(26)燠:炎热;闷热。(27)晦:昏暗不明。(28)招尤:“招尤”,即招致他人的怪罪或怨恨。尤:怪罪或怨恨。(29)殷忧:严重的忧患。(30)凋瘵(diāo zhài):衰败之象。(31)遽欣:遽,仓促。欣:喜悦,高兴。(32)邃憝(suìduì):邃:深,远。憝:怨恨,憎恶。(33)夷涂:平坦的道路。(34)奚事中嗟忾:奚:怎么;为什么。嗟忾(jiēxì):叹息。(35)俟(sì)命:等待命令。终古:久远。
〓 解读 古语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大家族的福泽,不可能永久保持,到了第五代就没有了。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虽然文化不高,但阅历丰富,天赋很高,他对家人有严格要求。曾家是望族,曾国藩的祖父曾留下了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道光年间,曾国藩做了京官,其父亲在给他的家书中写了三戒,即“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从一个农家子弟一跃成为封疆大吏,是良好的家风成就了他。正因为曾氏家风代代相传,曾氏家族人才辈出,才出现了曾纪泽、曾纪鸿、曾广钧、曾广铨、曾宝荪、曾约农等杰出人物。
曾国藩认真研究过历史。他发现,一个家族要长久兴旺,靠权力、靠财富都难以传承,但良好的家风却可以代代相传。因此,曾国藩特别重视家风建设。
曾国藩做官的几十年里,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读书,二是坚持写家信。他的家信体现了他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家风建设的要求。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农历公元1970年6月4日) 曾国藩写的《赴天津示二子》和信中所附的《忮求诗》,体现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赴天津示二子》中附了《忮求诗二首》,同时对忮求进行了认真的剖析。
“余生平略涉先儒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修、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窗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佐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附作《忮求诗二首》录右。”
“不忮不求”源于《诗经·邶风·雄雉》,原诗是“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你们所有的人,全都不知道应该修养,如果能不嫉妒、不贪求,还哪能不顺当?《论语·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意思是: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希望子路要做到不贪求、不嫉妒可见不忮不求被儒家奉为终生修养身心的经典。
忮者,即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求者,即贪利贪名,患得患失。曾国藩认为“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他总结了圣贤教人修身的千言万语,“以不忮不求为重”。在《忮求诗二首》中他这样吟道“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鹜。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这说的是“不忮”,平白如话,但极真切。关于“不求”他这样写道: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最后总结道“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
曾国藩的《忮求诗两首》用通俗的语言和具体的戒条,要求克己抑欲,知足俟命,与人为善,与人无争,提出了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准则和要求。在他看来,只要“不忮不求”,就能成为一个心地纯净,品行高洁的人。可以说,“不忮不求”,这是曾国藩修身思想的总结,也是对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高度凝练。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常用“不忮不求”作为治心的重要内容。他说:“我这一辈子粗读儒家经典,看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中最重要的是‘不忮不求’。忮,就是嫉贤害能,妒功急宠。所说的‘怠惰的人自己没有修养,忌妒人的人又怕别人有修养’的人就属于这一类。求,就是贪利贪名,怀士怀惠。所说的‘没得到的时候想着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的人就属于这一类。‘忮’不常常表现出来,每逢发生显露都是在那些名声事业相等,权势地位相当的人之中;‘求’也是不常表现出来的,每逢发生显露都在事物相互承接,升迁相互妒忌的时候。要想造福,先要去掉‘忮’心,所以说‘人能够完全没有害人的心,那么仁就用不完了’。要想树立品德,先要去掉‘求’心,所以说‘人能完全没有偷窃的心,那么义就用不完了’。不去掉‘忮’,满怀都是荆棘;不去掉‘求’,满腔天天都是卑污。我对于这两项常常加以克服,只恨没能够扫除干净。你们要想心地干净,应当在这两项上狠下功夫,并希望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警惕,每天都在功利场里,能够不忮不求的人,真可以说是大彻大悟了。可惜这番道理太高了,不能向平常人说罢了!”
曾国藩到了晚年,疾病缠身,精力日益衰退,切感来日无多,因此亲手制定了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家训四条”要求曾氏子孙遵守。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曾国藩写的最后一封家书《日课四条 金陵节署中日记》中,提出“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心身强、三曰则仁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既是曾国藩一生“不忮不求”的心得,也是明确提出“家训四条”。他要求两个儿子“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张以此四条相稽”,同时希望侄子共同遵守。晚年的曾国藩,名重于世,权力极大,但他念念不忘的是“不忮不求”的修身养性境界,更以“不忮不求”教育子孙,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