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往期回顾
吾心即神,神即祸福,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袁采《袁氏世范·处己》
〓 原文 今人有为不善之事(1),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得,无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2),神之聪明不可掩。凡吾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心即神,神即祸福,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3)。”释者以谓“吾心以为神之至也”,尚不可得而窥测,况不信其神之在左右,而以厌射之心处之,则亦何所不至哉?(南宋·袁采《袁氏世范·处己》)
〓 注释 (1)不善之事:不好的事,坏事。(2)殊(shū):哪里。(3)矧(shěn):况且。
〓 译意 现在有人干了坏事,庆幸自己没被人发现,便洋洋自得,心安理得,无所顾忌。殊不知别人的耳目可以掩蔽,神的耳目却难逃脱。但凡我们做事,心里认为可以,心里认为正确,别人虽然不知道,神明已经知道了。我们做事,心里认为不可,心里认为不对,别人虽然不知道,神明已经知道了。我们的心就是神明,神明就是祸福,自己的心骗不了,神明也骗不了。《诗经》上说:“神明的思路,我们想不通,又怎能反对呢?”佛教徒说:“我的心能感觉到神明的到来!”对此,我们尚且不能探究明白,何况那些不相信神明就在自己身边的人,用厌恶的心对待它,那么他们又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
〓 解读 袁采这段话的中心点在于告诫家人应正直而行。他所说的神明,虽然有点不可捉摸,但他说的意思即含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古训与俗谚。其中,他肯定“吾心即神”,“心不可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做事要扪心自问,“问问自己的良心”。做事应问心无愧,就是要自己反省,自我觉醒,自己觉得惭愧。干了坏事却以为掩人耳目,人不见不闻。这不过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罢了。
袁采所说的“吾心即神”,“心不可欺”,对其家人也对今天的人们有所鉴戒。
鉴戒之一:慎独慎微,坚守道德定力。历史上有个”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故事。《元史·许衡传》载: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次赶上大热天外出办事,沿途无水,渴得嗓子直冒烟。正巧途经一处路口有一棵梨树,树上挂满了水灵灵的熟梨子。行人见后一窝蜂地去摘梨子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不解地问他:“你怎么这么傻,不去摘几个解渴?”许衡淡淡地回答:“那是别人的梨,岂有乱摘之理?”路人都笑他太死板大迂腐:“世道纷乱,谁知这是谁家的梨?没主儿的梨,不吃白不吃。”许衡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们:“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不吃无主梨告诉人们:虽然梨可以无主,但是我们的心是不可以无主的。为人处事,要慎独慎微,而且要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
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鉴戒之二: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袁采说:“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得,无所畏忌。”人惧怕了,懂得敬畏了,就会知道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遵循规矩、守住底线。否则就会像脱缰之野马,无拘无束、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所以,人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敬畏,是一种态度和情感,更是一种自警和自省。在当代,心存敬畏,就要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是党员干部的要敬畏人民赋予的权力。只有真正做到“三个敬畏”,才能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有所为有所不为,无愧组织、无愧人民、无愧历史。
鉴戒之三:严于自律,保持本色。有了慎独慎微,有了敬畏之心,还要严于自律。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这段话,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十分重要,对普通老百姓、普通党员干部及其家人也必须深思警醒,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