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往期回顾

慎独则心安——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2日 17:07

  〓 原文 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1),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2),两言慎独(3)。(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 注释 (1)方寸:指一寸见方的心部。又作寸心。(2)大学:即《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3)两言慎独:《大学》中两处说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译意 慎独则心安。自我修养,没有比养心更难的。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真正尽力为善去恶,这就是自己欺骗自己。心里是否自欺,别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学》中“诚意”这一章节,两次说到慎独。


  〓 解读 曾国藩一生恪守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信条,对自身要求极严,对待家人更是如此。他在给家人的书信中亦是念念不忘家风的培育和传承,努力将良好的治家、修身、处世理念传授给他们。《曾国藩家书》中,这种文字比比皆是。直至曾国藩晚年(同治十年——1871年),在他“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之际,还给儿子纪泽留下四条遗嘱。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二是主敬则身体健康。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敬重。“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敬惕,以补昔岁之衍,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意思是说,你和诸位侄子中,身体强壮的很少。古代的君子自我修养,治理家业,一定要身心强健,然后才能使家业振兴;一定要做到人人悦服鬼神钦敬,然后才会有各种运气到来。现在写这四条日课,一方面是我年老时用来自我激励,以弥补以往的不足的,同时也是要勉励2个儿子,每天晚上都按这四条来反省,到每个月终时则用这四条来考核。同时把此寄给诸位侄子,希望他们能有成就。     


  慎独,是曾国藩晚年给儿孙们的四条遗嘱中的第一条。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儒家经典《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中庸》也有“慎独”之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曾国藩要儿孙们要慎独,就是要求儿孙们要修身养性。他告诫子孙,慎独要做到三点:(一)内省不疚。曾国藩说,反省自己,“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廉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药之方,守身之先务也”。自我反省不会感到内疚,可以无愧于天地鬼神,肯定不会有行为不合于心意而导致不安。人若没有一件内心感到羞愧的事,心里就会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这是人生自强的首要之道,寻乐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务。(二)为善去恶。曾国藩说,“诚其意者,毋自欺”。“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真正尽力为善去恶,这就是自己欺骗自己。心里是否自欺,别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学》中“诚意”这一章节,两次说到慎独。(三)善于寡欲。曾国藩说,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如果真能做到喜欢善如同喜好美色,讨厌恶事如同讨厌恶臭一样,尽力去掉人欲而存天理,那么《大学》中所说的自慊,《中庸》中所说的戒慎恐惧,都能够切实地做到。曾子所说的问心无愧,天下都去得,孟子所说的俯仰无愧于天地的境界,所谓养心,没有比寡欲更好的办法,都是这些内容。

 

Copyright 2007-2019 www.gxjj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监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