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往期回顾

孝,德之本——《孝经·开宗明义章》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4日 18:14

  〓 原文 仲尼居(1),曾子侍(2)。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2)?”


  曾子避席曰(3):“参不敏(4),何足以知之?”


  子曰(5):“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6),聿修厥德(7)。’”(先秦《孝经·开宗明义章》)


  〓 注释 (1)居:谓闲居。(2)曾子:孔子弟子。侍,谓侍坐。(3)避:站在一边。(4)参,曾子名。敏:聪敏,明达。(5)子:孔子自谓。(6)祖先。(7)聿:发声助词。


  〓 译意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 解读 孔孟时期,出现了阐述儒学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百善孝为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方面孝为百善之首,另一方面孝为先导,百善皆随之,孝是德之根本。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个会意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人,上一代念想着如何栽培下一代,教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儿女念想着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如何让父母幸福圆满。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烈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是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面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的进取精神和坚韧品格。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孝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只有在尽孝中,我们才能知晓恩情的宝贵,懂得责任的重要,感佩担当的真诚。感恩、责任、担当,孝所蕴藏的要素,不仅是一个人正心、修身、齐家的行事依据,更是社会和谐所赖以维系的价值之核。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参照。以孝德实践为圆心向外扩展,孝文化就会成为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社会道德建设也能获得坚实稳固的支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Copyright 2007-2019 www.gxjj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监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