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往期回顾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朱伯庐《治家格言》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09日 18:01

  〓 原文 读书志在圣贤(1),非徒科第(2)。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清·朱伯庐《治家格言》)


  〓 注释 (1)圣贤:圣贤即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2)科第:指科举考试,因科举考试分科录取,每科按成绩排列等第。


  〓 译意 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 解读 朱用纯(1627—1698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朱柏庐幼年致力于读书,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清朝建立后,他无意再求取功名,婉拒多次徵召,居乡教授学生,与研究《周易》、《四书》为伴,以传播儒家的修身治家思想为己任。他按照朱熹的“主敬”原则,并结合个人的经历、思想、学识,为告诫子孙而编写成了《治家格言》,使他声名鹊起。


  此前,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家谱传承过程中,也有一些关于治家的家训,后人将其单独辑印成《朱子家训》,又称《紫阳朱子家训》(紫阳是朱熹的号)。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后来由于流传极广,非常有名,甚至超过了朱熹的《朱子家训》,以至于后代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为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就是朱熹的《朱子家训》。后来经过学者,尤其是清代昆山的县令廖纶廓清这段名案,在办书院的时候重新誊写,把它起名叫《朱柏庐治家格言》,所以它又被称作《朱柏庐治家格言》,或《朱用纯治家格言》。该书在清代的流传程度与影响力,远远超越了那些专讲诚心正意和格物致知的理学名言。


  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篇幅不大,全文仅524字,然而却熔铸了中国历史上所有家训中的名言警句,内容丰富,涵盖了励志、勉学、修身、处世、治家、为政、慈孝、婚恋、养生等方方面面,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古代孝悌忠信、以德为本、家国结合、文明谦恭、自强自立、尚勤尚俭等价值取向。《治家格言》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关于读书的目的,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这里就教导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志在圣贤”、效法圣贤,学得跟圣贤一样,不只是为了科举及第。这是教我们学贵立志。立志很重要,志要是没立起来,读书就得不到真正的受用。《论语·学而篇》中第一句就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是喜悦,就是至乐。学习为什么会有快乐?因为他是有立志学习做圣贤,学了之后他就照做,依教奉行,学一点做一点,自己得到受用,这个受用就是不亦悦乎,喜悦,所以读书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不是图名图利的,那才叫真正的读书乐。


  读书取得功名,应不为小家而为君国。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志不立,学无志不成。“志”乃生命之方向,人生之航标。故人贵有志,学贵立志。而志有五:一曰大志,二曰高志,三曰壮志,四曰卑志,五曰危志。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则为大志;德高业勋,正己化人,有君子之风范,此为高志;术有专攻,学有专长,报效家国,服务人群,是谓壮志;凡夫念念自私自利,一心为自己或小家,一不小心,就容易沦为小人,这叫卑志;胸怀偏狭,心有怨恨,身造罪孽,成为罪人,这叫危志。为人应远离危志,超越卑志,心怀壮志,树立高志,奔向大志。所以要效法古人,“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圣贤能成,科第岂不可得乎?!


  孔子十五有志於学,他十五岁就立这个志向了。立了志向做什么?首先要学,要读圣贤书,学做圣贤。只有圣贤人才能真正推行圣贤之道。圣贤之道是什么?《礼记·礼运》里讲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天下为公,也就是大同世界。贤能的人都能够被选拔任用,在社会上大家都能够讲信修睦,讲求信义,能够修和睦、和谐。人人都是公心,而没有私心,所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亲其亲的第一个亲字是动词,是敬爱的意思,第二个亲是名词,是我们的父母。不仅是只敬爱自己的父母,而是把孝敬的心扩展,对全天下人的父母都如同对自己父母一样去孝敬。不独子其子就是不仅对自己的儿女慈爱,也用同样的慈爱之心对待天下一切的儿女,令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得其所。包括那些鳏寡孤独的人,那些我们说的残疾、失业的人,不幸的人,都能有所养。这真的是天下人和乐融融,这是圣贤人的志向,圣贤人之道就是为实现这种大道而努力。《大学》里面讲“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我们的内心很真诚的希望推行圣贤之道,这样去求,为了这种理想志向来奋斗,虽不中,即使可能未必达到,但是不远矣,也就不算远了。(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Copyright 2007-2019 www.gxjj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监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