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往期回顾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集·诫外生书》
〓 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1),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2),使庶几之志(3),揭然有所存(4),恻然有所感(5);忍屈伸,去细碎(6),广咨问,除嫌吝(7),虽有淹留(8),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9)。若志不强毅(10),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11),不免于下流矣(12)!(三国《诸葛亮集·诫外生书》)
〓 注释 (1)存,怀有,怀着。(2)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3)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4)揭然:高举的样子。(5)恻然:恳切的样子。(6)细碎:琐碎的杂念.(7)嫌吝:怨恨耻辱。(8)淹留,德才不显于世。(9)济,成功,实现。(10)强毅,坚强果断。(11)窜伏:逃避,藏匿。(12)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
〓 译意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 解读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说《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那么这篇《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诫外甥书》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即做人应当抱有远大的志向。“志存高远”,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如何做到“志存高远”呢?诸葛亮强调:
首先,“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这里说的是如何“立志”。一要“慕先贤”,即要以古圣先贤作为榜样,向他们看齐。二要 “绝情欲”,即要断绝忧乱自已心志的七情六欲。三要“弃凝滞”,即要站的高一些,看的远一些,不为一些繁杂琐事所困扰。做到以上三点,自然而然,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即使身处逆境,高远的志向也能“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其次,“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这里说的是实现志向(理想)的措施。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随遇而安,要抛出心中无关的杂念,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虚心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要做到心胸开阔,豁达。
最后,诸葛亮说,“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就是说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昂扬的斗志,坚强的意志,那么这样的人生最终只能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被儿女情长所束缚,地位低下,在平庸中耗尽一生!
当然,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还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最终才能获得成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万丈高楼平地起。”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在一点一滴中积累,朝着目标迈进。(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