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往期回顾
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李世民《贞观政要》
〓 原文 古有胎教世子(1),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传说》所言,可以自鉴。”(唐·李世民《贞观政要》)
〓 注释 (1)古有胎教世子:相传周文王之母,为人端庄,很有德操。在怀孕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生下文王之后,文王聪敏异常。人称文王之母为能胎教。(2)黎庶:黎民百姓。(3)鉴:镜子。引申为照、观察,审察。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
〓 译意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时候有胎教世子的说法,我却没有时间考虑这事。但最近自设立太子以来,遇到事情都要对他教诲晓谕。见他准备吃饭时,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吗?太子回答说:不知道。我说:凡是播种、收获等农事都很艰难辛苦,这些活儿全靠农民努力耕种。只有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才会常有这样的饭吃。看到他骑马,又问他:你知道马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太子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是能够替人代劳的东西,要使它既劳作又得到休息,不耗尽它的气力,这样就可以常有马骑。看到他乘船,又问他: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太子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能不畏惧嘛!我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知道这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太子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虽然有时难免会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诤就可以圣明,这是傅说讲的道理,可以对照自己的行为作为鉴戒”。
〓 解读 唐太宗在位时,皇子们进德修业的课题常常被提到一个崇高的位置。他非常注意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教育,遇事必诲,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品质。
贞观七年,太宗对侍中魏征说:“自古以来,君王能够自我保全的很少,这都是由于他们从小生长在富贵的环境中,骄傲懒惰,贪图个人享受,不了解亲近君子、疏远小人的道理。我想让所有的子女都能够见识古人的言行,希望他们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于是太宗命令魏徵辑录古代帝王子弟成功与失败的事迹,编成《自古诸侯王善恶录》,把它赠送给各个王子。序中写道:“……凡诸侯君王有国有家者,他们的兴盛是从不断做善事开始,他们的衰亡也是从不断作恶引起的。所以从中可以知道,不行善不足以成就一个人的声名,不作恶不至于让自己灭亡。可是祸与福都没有定数,一个人吉凶的关键在于自己,是自己造成的,这仅仅是空话而已吗?现在我收录自古以来各个帝王做事的得失情况,根据善恶不同分类,一百家为一类,书名叫做《诸王善恶录》,目的是想使太子和诸王子看到好的地方就不断修正自己,可以扬名百代,永垂不朽;看到不好的地方就及时加以改正,免得造成更大的错误。跟从好的东西就能获得好的名声,改正过错就没有什么危害。这些东西都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岂能不以此共勉呢?”太宗看了连声称好,对诸位王子说:“此宜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意思是,此书应放在你们书桌的座右,用作你们立身处世的根本。
贞观十八年,太子李治初立时,散骑常侍刘洎有一番议论,他说:“至若生乎深宫之中,长乎妇人之手,未曾识忧惧,无由晓风雅。虽复神机不测,天纵生知,而开物成务,终由外奖。窃唯皇太子玉裕挺生,金声夙振,明允笃诚之美,孝友仁义之方,皆挺自天姿,非劳审谕,固以华夷仰德,翔泳希风矣。然则寝门视膳,已表于三朝;艺宫论道,宜弘于四术。虽当于春秋,饬躬有渐,实恐岁月易往,堕业兴讥,取适晏安,言从此始。”
同年,唐太宗有感于此,把自己教育太子的殷切之情坦言于大臣。他说:“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则教他知道“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教他知道马“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教他知道“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教他知道,“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传说》所言,可以自鉴”。太宗这一套教育方法,与其借鉴前代陈例有关,对当今天的子女教育不无借鉴之义。(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