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往期回顾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 《书示子侄》
〓 原文 勉诸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犹不害为玉也(2)。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小人,可不念哉(3)!(北宋· 欧阳修 《书示子侄》)
〓 注释 (1)琢:雕,刻。玉石不经过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2)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哲学概念。道家的“道”泛指万物的本源、本体等宇宙观;儒家的“道”指儒家的天人观、仁爱观、义利观等道德、学识、义理。(3)常:常态;不害:不失去,仍然是。(4)迁:迁移、改变;念:思索、考虑。
〓 译意 诫勉几个儿子,玉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材,人不通过学习无法了解掌握道德、学识、义理。玉本身就是物质,虽然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但本身也不失之为玉。但人的秉性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不学习、修身,就不会成为君子而成为小人,这怎能不慎重考虑呢。
〓 解读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是欧阳修在《书示子侄》对几个子侄的训诫之语。此语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 欧阳修化用《礼记·学记》的这段话,强调学习修身、领悟儒家道统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比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玉不琢不成器”。习近平总书记也常在讲话中引用。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说,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是在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进步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习近平强调,少年儿童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帮助,要养成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批评帮助的习惯。只要从小就沿着正确道路走,学到一点,就实践一点,努力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人生就会迎来一路阳光。(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