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往期回顾

养不教,父之过。——王应麟《三字经》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0日 07:30

  〓 原文 养不教(1),父之过(2)。教不严,师之惰(3)(宋·王应麟《三字经》)


  〓 注释 (1)不教:不加以教导。(2)过:过错。(3)师:老师。惰:怠惰,这里指失职。


  〓 译意 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 解读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也是中国传统家教中的经典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亲是第一责任人。《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只生养而不教育孩子,做父亲的就失责了。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说,“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作为父亲,如果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对孩子的成长是不负责任的。父爱的缺失,是孩子成长中的隐痛,是家庭教育的缺陷,将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每一位父亲都应该履行教子的责任,用爱、关怀和道德去感染教育孩子,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在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成功的范例。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他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诸葛亮常常喜爱自己的这个老来子,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志存高远”,成为大器。诸葛亮一生为国,诸葛亮为了蜀汉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一封家书(《诫子书》),谆谆教诲诸葛瞻:“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这封家书成了诸葛瞻及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座右铭。诸葛亮不仅通过家书教育孩子,更是身体力行着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为人处世准则影响着他的孩子,以自已高尚的品格气节指引着他的孩子。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对教育孩子用心拳拳,目标明确,他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为了激励孩子发愤学习,曹操曾颁布《诸儿令》:“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曹操深谙“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道理。某次曹彰领兵出征,临行前,曹操告诫他:“居家为父子,受事则为君臣,待人处事须遵王法,尔其戒之!”意思是,你即使为将在外,一切也要按规矩来,否则,别怪我不讲父子情分。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一生节俭纯朴,工作生活都是如此,他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内容。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告诫儿子司马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司马康在父亲的教育下,从小就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着作郎兼任侍讲,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清朝的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对子女更是时刻挂在心上,即便身居外地,也常以书信教育子女。曾国藩的《家书》,至今仍广为流传。家书中他告诫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但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给家中子女提出成长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子女在他的教育培养下也都成绩斐然。(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Copyright 2007-2019 www.gxjj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监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