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往期回顾
坏名灾己,辱先丧家,其失有尤大者五,宜深记之……——柳玭《柳氏叙训》
〓 原文 夫坏名灾己,辱先丧家,其失有尤大者五,宜深记之:一是自求安逸,靡甘淡泊(1),苟便于己,不恤人言(2);二是不知儒术,不闲古道(3)。懵前经而不耻(4),论当世而解顺,自无学业,恶人有学(5);三是胜己者厌之,佞己者悦之,唯乐戏谈,莫思古道.闻人之善嫉之, 闻人之恶扬之,浸渍颇僻(6),销劦乱澹�7),簪裾间徒(8),厮养何殊;四是崇好慢游,耽嗜曲蘖(9), 以衔杯为高致(10), 以勤事为俗人, 习之易荒,觉已难悔;五是急于名宦, 昵近权要,一资半级,虽或得之, 众怒群猜,鲜有存者。兹五不韪,甚于痤疽,痤疽则砭石可瘳(11),五失则神医莫理。前朝炯戒,方册具存;近世覆车, 闻见相接。(唐·柳玭(pín)《柳氏叙训》)
〓 注释 (1)淡泊:恬静寡欲。(2)恤:顾惜。(3)闲:通“娴”,娴熟。古道:古代学术、政治、道理、方法等等的通称。(4)懵:无知。(5)恶:厌恶。(6)浸渍颇僻:指被偏颇邪僻的思想所浸染。(7)销劊╳án):衰微败坏。(8)簪裾:古代显贵者的服饰。借指显贵。(9)曲蘖:即酒曲,代指酒。(10)衔杯:举杯饮酒, 指宴饮。(11)瘳(chōu):病愈,治愈。
〓 译意 凡是损名害己、辱先丧家的,其最大的过失有五个方面,你们要牢牢记住:其一,自求安逸,不甘恬静寡欲,如果少知有利于自己,则不顾惜人言。其二,不懂得儒术,不喜欢古道,不明白从前的常规却不感到羞耻,议论当世不得体徒惹人笑而已,自己既无知,却又厌恶和妒嫉別人有学问。其三,对胜过自己的人就讨厌,对奉迎自己的人就喜欢,只乐于戏笑言谈,而不去想一想古道。听说人家有好事就妒嫉,听说人家有丑事就张扬,谗言乘虚而入,减损并侵害了德义。这些显贵们白白地活在世界上,与贱役又有什么不同呢?其四,嗜好游玩,酗酒成性,以贪杯为雅致,以勤事为俗流,学过的知识很容易就荒废了,等到明白过来又后悔莫及。其五,急于求得功名富贵,千方百计趋炎附势。一资半级,即使有时可能会得到,但由于众怒群猜,很少有能长久的。总之,这五个方面的不是,比痈疮更可怕。痈疮还可用石针治疗,而这五种过失则连巫师、医师也束手无策。前贤这些明白的鉴诫,书籍上都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近代一些失败的做法,所闻所见儿乎接连不断。
〓 解读 河东柳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世家大族。自秦末柳安迁入山西后,从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因其家学为世人所推重,门户日益兴盛。到了唐代,柳氏人才辈出,涌现出诸多著名人物,如高宗朝宰相柳奭、著名政治家柳公绰、书法大家柳公权、杰出文学家柳宗元、修撰《国史》的唐代史学大家柳芳、散文家柳冕等。
这些历代相传的丰厚家学成就,使河东柳氏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和社会地位。丰厚的家学背后必有良好的家风,河东柳氏在代代相传基础上,形成了遵循礼仪、强调孝义、清廉忠正、耿介敢谏的家风。柳氏子弟即使身居高官,依然遵从祖训、严于律己,重视对族人、子弟的教育,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唐朝中期的柳公绰至其孙柳玭这一宗支。
自唐代柳公权、柳公绰开家以来,柳氏家族代有家法。柳玭(?—895),柳仲郢之子,柳公绰之孙,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晚唐官员。柳氏为名门望族, 其祖柳公绰为晚唐名臣。公绰之弟即大书法家柳公权。 其父柳仲郢,少年时勤读经史,尤对《史记》《汉书》以及魏晋南北朝史作过深入研究,所著《尚书二十四司箴》深得韩愈的赏识。柳玭在多年的为官经历中,一直保持清廉正直、谦逊和顺的作风,在史书上留下了“直清有父风”的美誉。
柳玭作《柳氏叙训》,追述家风,明训家规,以教导子孙以祖先为楷模。一是用忧患意识教育子弟,要记住“夫门第高者,可畏不可恃”,心存戒惧,不可依仗门第有恃无恐。二是常记先训,讲论家法。三是牢记“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如燎毛”。四是要记住“坏名灾己,辱先丧家”的“五失”:自求安逸,靡甘淡泊;不知儒术,不闲古道;胜己者厌之,佞己者悦之:崇好慢游,耽嗜曲蘖:急于名宦, 昵近权要。柳玭讲了这“五失”之后告诫子弟们说:“兹五不是,甚于痤疽。痤疽则砭石可瘳,五失则巫医莫及。前贤炯戒,方册具存,近代覆车,闻见相接。”这五大过失,其害人比毒疮更厉害。毒疮还可以用石针治好,五失则再好的医生也无能为力。前贤这些明白的训诫,书籍上清楚地记戴着,近代名门大族的衰败,却接二连三地出现。他希望儿孙们吸取这些经验教训。(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