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往期回顾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 原文 明太祖鉴前代女祸(1),立纲陈纪,首严内教。洪武元年(2),命儒臣修女诫,谕翰林学士朱升曰(3):“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4)。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 注释 (1)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鉴:借鉴。鉴戒。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前车之鉴。(2)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3)谕:直接告知。(4)谨:严守;谨守 。
〓 译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前代女祸为鉴戒,制定规章制度,严格家教家法。洪武元年,他对学士朱升等说:“治理天下,需要先治理好家庭。治理好家庭,首先是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后妃虽然做天下妇女的榜样,但不可以参与政事。……”
〓 解读 治国先齐家是儒家治国之经。《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北宋思想家程颐说:“天下之治,正家为先。天下之家正,则天下治矣。”《诗经》称赞文王的德行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意思是,周文王能以身作则,用礼法感化妻子和兄弟,近而来教化全国百姓,治理国家。” 周文王是古代圣人先治理好家,然后再治理国家的典范。我国古代协助齐桓公振兴齐国、堪称天下第一名相的思想家管子,在《权修》篇中论述修身齐家治国的关系时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君临天下后,以前代女祸为鉴戒,他在加强中央集权中,除了除功臣、废宰相外,对后宫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明史·后妃传》中说,“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防止女主干政”。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诫》,作为教育宫中女子的读本。他对学士朱升等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恩宠或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不为祸。惟明主能察于未然,下此多为所惑。卿等其纂《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以持守。” 朱元璋采取如此严厉的家法,目的就是以“正家”为治国之始,特别是防止后妃干政,以强化皇帝权力。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立纲纪,严内教的措施是:第一,后妃母仪天下,不可干预政事。第二,规定后妃职责,服侍皇帝宫寝。第三,制定铁质饰金红牌,镌刻戒谕后妃纪律,悬于各宫。第四,自后妃以下至嫔御等,衣食、器用、金银等供应,都按级别施行供给制。第五,禁止内外书信交往,有则论死。所以,“终明之代,宫壸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明朝的后宫,没有出现母后专权和外戚专权的乱象。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时下人们议论最多的是查处的贪官,己身不正,败坏了家庭,危害了国家。这也从反面说明“正家”对“治天下”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家风建设对于党风政风建的重要性,我们党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