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治理亮点系列报道③
全方位深度扫描 全链条精准监督

来源 | 广西纪检监察网2019年05月27日 15:37

全方位深度扫描  全链条精准监督
——全面深化专项治理护航产业扶贫的“河池特色”

 

  “虚开龙眼种植证明,致微型企业补助被套取3万元。”去年9月,天峨县向阳镇向阳村村委主任昌某寿被纪律审查。


  “私分糖厂给予村委的甘蔗奖励款。”今年3月,凤山县江州乡维新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某抗等人被纪律审查……


  这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有一个共性:涉及产业扶贫。今年1-4月,河池市对产业扶贫领域问题立案20件,结案9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人,约谈提醒134人。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河池市纪检监察机关抓住牛鼻子,聚焦产业扶贫易发多发问题,紧扣产业发展链条关键环节,形成“全方位深度扫描、全链条精准监督”的扶贫产业监督新特色。该市探索特色监督模式推动专项治理,“抓系统、系统抓”迈出新步伐——


推行“1+N”模式
小专项带动大专项治理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河池市着力开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主渠道。该市2018年实施发展300万亩核桃、100万亩“三特”水果、150万亩油茶、100万亩糖料蔗、100万亩桑园、100万亩板栗、150万头(只)肉牛肉羊、200万头香猪、100万亩淡水生态养殖、100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十大百万”扶贫产业。


  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双压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迟威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推行‘1+N’扶贫产业监督模式,以小专项带动大专项,护航扶贫产业健康发展。”


  全市11个县(区)从“十大百万”中选取本县(区)主导的1个重点产业作为监督抓手,兼顾1至2个项目作为监督重点,“主抓”与“重点”双向并行、同步推进。


  “我们按照‘1+N’模式,以脱贫产业油茶、糖料蔗项目实施、资金管理为重点,精准识别风险、个性提醒监督。”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党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韦永锋说。


  “罗城招投标采购的杉木苗质量很差,成活率低,不值1.48元/株,这里面有猫腻!”今年初,一些群众反映强烈。河池市、罗城县两级纪委监委高度重视,迅速围绕杉树种植产业发展开展调查。


  初查表明,群众反映属实。今年3月,县纪委监委对不按合同要求调运杉树苗等问题负有主要责任的县扶贫办主任黄某、副主任欧某凯、项目股股长罗某忠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深挖细查,系统抓。罗城县全面查明该领域存在采购的杉树苗木与供应的苗木品种规格不一致、未按照合同进行杉树苗木种植成活率验收就付清全部货款等诸多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韦永锋说:“小专项逐个抓好,大专项焕然一新。”


  结合“1+N”模式和本地实际,各县区全面开花——宜州区纪委制定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四查”活动方案、东兰县纪委出台全程跟进监督检查护航油茶产业发展方案……


  推行“1+N”模式为全方位深度扫描、全链条精准监督夯实了基础。紧接着,市纪委6个监督监察室分片联系11个县(区)纪委监委和派驻机构,强化“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督查指导伸出新触角——


精准靶向治疗
五类突出问题全方位扫描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把好资金项目两个切入点,逐个领域治深治透。”河池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苏宏吉说。


  该市摸排出“十大百万”扶贫产业中“搞上有对策、下有对策,弄虚作假的问题”“搞虚假招投标、利益交换的问题”“虚报冒领、贪污侵占等腐败问题”“把关不严、履职不力导致项目工程质量低劣的失职渎职问题”“作风不实导致项目推进迟缓、群众利益受损问题”等五类突出问题。


  今年3月,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深入大化瑶族自治县,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自治区第三方绩效评价指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开展督查。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是帮助农产品找销路、助力产业扶贫的重要平台。“我们靶向瞄准五类突出问题,根据项目实际查主体责任落实不落实、政策执行到位不到位、资金管理规范不规范、工作作风扎实不扎实。”纪检监察组莫薇薇说。对重点问题全方位扫描,筛查出不少问题——


  去年12月,大化县对该项目推进和资金使用方案进行调整。未得到自治区商务厅批复,擅自按新方案执行;


  按照新方案需要建设乡镇服务站16个、村级服务点78个,投入建设资金不足,没有按合同配备设备;


  项目还没有完工,就违规支付总额80%的合同款。


  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县商务局作为主责部门没有认真履行好监管职责,导致对项目的实施疏于管理、监督不力。


  这次对大化、天峨、南丹、都安四个县专项督查,共发现问题20个,问题集中在电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资金拨付存在安全隐患、项目建设缓慢等问题。纪检监察组及时督促市商务局立行立改,并将问题线索报市纪委。


  重点靶向瞄准五类突出问题,全方位扫描产业扶贫领域问题。今年3月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制定重点产业监督方案64个,开展监督检查53次,查出产业扶贫领域问题9类22个。为更精准排查廉政风险点、苗头性问题和独特性问题,该市聚焦关键环节推出新举措——


紧扣产业链条
一环扣一环全链条监督


  “村委主任黄某灯利用扶贫养羊项目贪污10万元。”今年3月,都安瑶族自治县加贵乡加泵村群众向中央巡视组反映。问题线索迅速移交到县纪委。


  这涉及都安创新推出的“贷牛(羊)还牛(羊)”特色产业扶贫发展模式。该县按照“企业牵头、政府扶持、农户代养、贷牛(羊)还牛(羊)、还牛(羊)再贷、滚动发展”运行模式,打造出可循环发展的闭环产业链。


  产业链条就是监督链条。县纪委核查组紧扣产业发展链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查——


  在起源环节,2016年6月,以黄某灯为法人代表、有10名股东的加泵养羊专业合作社成立。


  在接入环节,2016年11月,黄某灯与县扶贫办签订协议,政府补助合作社10万元用于养羊项目,合作社5年内每年向所帮扶的10户贫困户提供每户1000元的经营红利;


  在建设环节,黄某灯在未建设50平方米个人羊舍的情况下,弄虚作假通过验收,骗取补助1.24万元;


  在终端环节,2016—2019年,在10户贫困户未领红利的情况下,黄某灯弄虚作假,制作了发放红利的帮扶贫困对象名单报县扶贫办,侵占群众利益2.36万元。


  根据初核结果,县纪委对黄某灯及其他负有领导责任、监管责任的党员干部纪律审查。


  全链条监督,各有各招。巴马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围绕“一桶油(油茶)一头猪(香猪)一只鸡(林下养鸡)”特色产业项目开展监督,在立项前进行廉政风险提醒,在实施中对不规范的进行警示谈话,在攻坚中对履职不力的进行约谈。


  金城江区建立与审计、财政等部门联合协作机制,从项目招投标环节入手,对扶贫产业开展全链条监督。


  “全链条监督抓住关键环节,增强了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市纪委常委韦莉桦说。该市全链条监督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纠正一批作风不正行为,整治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扶贫领域大监督格局。今年1-4月,全市扶贫领域问题立案272件,结案178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70人。(贝为超)

 

 


 

 

相关链接:

 

  专项治理亮点系列报道① 一份建议书催耕一片责任田
  专项治理亮点系列报道② 推行“1+14”模式 下好“一盘棋”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