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治理亮点系列报道②推行“1+14”模式 下好“一盘棋”
“你们每年涉农资金几十亿,问题线索‘零移交’。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去年6月,广西专项治理工作督查组到原农业厅督查发现问题。
“不知道什么算线索。”厅机关纪委书记答。督查组解释说:“审计、信访和日常监督发现的问题都是线索。”参加督查的自治区纪委监委驻原农业厅纪检监察组坐不住了:“那线索有很多,马上报。”
“我们派驻监督‘探头’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出来。”纪检监察组解剖麻雀。自治区纪委监委要求全区纪检监察机关创亮点、抓特色,有效解决“探头”作用缺失等问题,全面深化专项治理工作。
今年3月,自治区纪委监委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结合自治区专项治理“6+2”工作机制,探索推出全面深化专项治理“1+14”模式——
“1”就是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牵头,“14”就是整合全区14个设区市纪委监委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力量,构建农业农村系统专项治理“一盘棋”格局。
联动打破界限,“探头”连成“天网”。“1+14”模式凝聚区市合力、破解监督难题,力推“抓系统、系统抓”,树立了派驻机构全面深化专项治理样板。
合作平台共建
区市派驻机构同下“一盘棋”
今年3月20日,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召开14 个市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座谈会。
去年以来,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大胆探索,找到彰显“探头”作用新的突破口——组织召开各市纪委监委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座谈会,共同打造专项治理合作平台。但是区市派驻机构分属自治区、市纪委监委,彼此没有隶属关系。
“会议开得成吗?”筹备时,组织者心里没底。没想到,14个市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领导全来了,而且纷纷表示:“这样的会议,我们早盼着开了。”
座谈会上各抒己见,开得热烈。
“这么重要的文件,我们派驻机构没有收到。”当座谈会传阅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18年底印发的《关于2017年自治区财政支农补助市县农业项目审计有关情况的通报》,大家惊讶了。
原来,2018年5至6月间,原自治区农业厅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对2017年部分农业项目完成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正是派驻机构开展监督的重要内容。但文件只发各市农业局及农业厅内部处室,到不了派驻机构手上。
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开展日常监督时“挖”出这份文件,并在座谈会上通报。厅计财处处长周国增坦言:“原以为只是内部使用的审计资料,所以没报送派驻机构。我们敏感性不够,要整改。”
“‘探头’作用确实存在缺失。”纪检监察组负责人纷纷开展自我剖析,一致决定督促驻在单位今后及时报送审计报告。
“一头牛今天拴在这家,这家得了补贴;明天牵到那家,那家又得了补贴。出现这种套补现象说明落实产业扶贫‘以奖代补’政策不精准。”厅产业扶贫办副主任马敏一席话,同样让各位组长感到监督还不到位。
马敏点出的产业扶贫六方面问题,反映出一些干部作风不实。这正是专项治理的着力点。驻百色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副组长杨正益深有感触:“我们满载而归。希望这样的座谈会多开。”
专项治理力量合起来了!区市派驻机构以座谈会为契机打造双向定期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农业农村系统专项治理在信息沟通、经验交流、问题研判、线索移交、监督执纪等方面高效合作。
成功经验共享
双管齐下推广资金项目监管清单化
在座谈会上,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2018年打的漂亮一仗,让人眼前一亮——
去年9月,该组在例行排查问题线索中发现,防城港市有两家合作社所申报项目面积未达标,其“2016年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居然通过验收,各获补贴100万元。
办案人员按图索骥,严查未认真履行职责、吃拿卡要的项目验收组组长、原农业厅调研员覃某某等3名责任人。
这张“图”就是涉农资金项目监管责任清单。清单明确划定项目名称、金额、责任部门、配合部门、分管领导、工作措施等。办案人员说:“是什么问题、责任在谁,清清楚楚,‘一抓一个准’。”
农业农村系统是脱贫攻坚主力军之一,仅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年涉农项目资金就愈百亿元。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主动履行监管职责,加强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派驻机构如何发挥“探头”作用监督好庞大的项目资金?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围绕项目转、围绕资金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去年5月,督促原农业厅报送涉农资金项目监管责任清单。
“监管责任清单化为派驻监督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压实驻在单位监管责任,倒逼责任逐级落实。”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主要负责人说。清单化有效解决“责任落实不够、协同联动不够、齐抓共管不够”等问题,自治区纪委监委要求推广这一成功经验。
“首先在农业农村系统全面推广。”14个市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形成共识。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在“1+14”模式下双管齐下推行清单化——
一方面,协调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于4月中旬向全区农业农村部门下发通知,要求限期制定2016年以来涉农资金项目监管责任清单,把项目审批、资金拨付、日常监督等情况列出清单报派驻机构备案。
另一方面,该组通过合作平台知会14个市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及时跟进,与驻在单位无缝对接、形成合力。
这让不少纪检监察组走出“盲人摸象”的困境。驻桂林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组长王焕喜说:“监管责任清单化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形成目标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责任体系。”
据悉,区市两级派驻机构把专项治理经验通过平台共享,力推“抓系统、系统抓”,促进农业农村系统大监督格局进一步形成。
腐败和作风问题共查
纵向横向开通审查调查“直通车”
今年3月25日,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对原农业厅某处负责人立案审查。该负责人违规插手项目,案件涉及钦州等市。基于“1+14”模式合作平台建立起来的办案协作机制,立即启动。
协作顺畅高效。办案人员赶到钦州,当地纪检监察组已经把涉案人员带到谈话点,等待办案人员问话。
“通过建立协作机制,大大缩短办案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纪检室主任凌远才说。
审查调查“直通车”开通了。办案组在钦州、百色等市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密切协作下,半个月就基本查清该负责人违纪事实:该负责人利用职务影响,请求当地农业部门领导关照某公司。经“运作”,该公司成功获得项目。
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对原农业厅某处负责人立案审查后,及时将涉及当地管理干部的有关问题通报当地纪检监察组。这是“1+14”框架内开展办案协作的生动缩影。
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在区市两级派驻机构之间,在14个市派驻机构之间,各方就互通情况、查找涉案人、提供安全办案场所和相关资料等方面进行高效合作,力推审查调查“直通车”驶上高速路。
“1+14”模式实现同向发力,让监督“长牙”“带电”。今年3月以来,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已通报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专项治理有关问题15个。目前,相关纪检监察组根据通报的问题进行核查,整改问题12个,部分问题已启动初核工作,坚决快查快办,不断形成震慑。
“1+14”模式只覆盖自治区、市两级,联动监督还没有“落到底”。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稳中求进,协调农业农村厅给全区14个设区市和111个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下发正式通知,要求整理形成涉农资金项目责任清单报送所在单位的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管监督触角向县一级拓展延伸。驻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主要负责人说:“我们压实三级农业农村部门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不松紧,自治区、市两级‘1+14’模式逐步发展成自治区、市、县三级‘1+14+111’模式,实现各自为战向‘抓系统、系统抓’转变,形成对农业农村系统全方位、全覆盖大监督格局。”(贝为超)
相关链接:
编辑:杨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