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加快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决定
三、大力推进改革再深入
(八)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政绩考核办法。修改完善自治区重大产业布局规划,加大对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政策支持,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跃升。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产能退出机制,促进企业优胜劣汰。严格对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调控,改革总量管理机制。坚持结构性去杠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建立隐性债务终身问责、倒查责任机制,因城施策稳定房地产市场。创新供地方式,产业用地可以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供应,属于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制造业项目,土地出让底价可按所在地的土地等别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探索“点状供地”模式。推进地区电网与主电网融合发展,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优化输配电价,调整电价结构,进一步降低工业电价。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和“全区一张网”要求,完善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运营机制,合理确定管输价格和配气价格。推行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适当降低桥隧比高的高速公路收费。2019年底前取消货车城市路桥收费,2020年底前全面取消城市路桥收费。加快港口管理提效、降费、优服,全面实行收费目录清单公示制度,降低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降低报关、货代、船代等中介服务收费和仓储、港口作业包干费等经营服务性收费。
(九)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建设全区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推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审批和流程再造,推进政务服务“简易办”改革,推进依申请服务事项全程电子化审批,到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一网通办”“一事通办”。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探索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错时、延时、预约服务和双休日、节假日办理通道。加快数字广西建设,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加快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消除信息孤岛。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不再设置环评等项目审批前置条件,推行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制,建立重大项目容缺审批机制,力争核准类工程建设项目办理时限压缩至60个工作日以内,备案类工程建设项目办理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进一步深化建设用地审批改革,除土地用途转用和征收需依法报国务院审批外,试点符合规划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土地用途转用及征收集体土地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和城市批次用地,委托设区市人民政府审批。深化自治区及市管园区项目审批改革,委托或下放审批权限,做到“园区事、园区办”,力争实现“拿地即开工”。优化退税审批流程,压缩出口退税时间。对自治区出台的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开展服务企业优惠政策宣传活动。制定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完善市场环境的法规。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标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确保到2020年全区大部分营商环境指标与先进省区并跑,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相同和关联业务板块整合重组,加快整体上市步伐,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范围,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职业经理人制度,理顺薪酬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多元化、资产证券化改造,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区内外强优企业参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2020年底前实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达60%以上。大力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项目)制度、涉企政策发布直达制度、民企诉求直通直办制度;实施融资奖补政策,健全企业专项转贷资金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按照市场化方式设立自治区民营企业政策性纾困救助基金,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精准金融扶持,允许企业用订单、应收账款等抵押贷款,支持成立自治区和市县民营经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研究制定全区利用外资政策措施,建立外商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引导扶持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等途径直接融资,对成功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企业实行分阶段、差别化奖励。
(十一)构建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宅基地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规范引导城市居民以租赁、合作等方式盘活闲置农房。完善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重点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前端有技术支撑、中间有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带动、后端有市场营销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完善“三农”投入保障机制,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整村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健全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乡村风貌管控机制,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快“三清三拆”,落实“一户一宅”,建立农村建房规划许可、联合审批、违法违规举报和村民建房自治等制度。推动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除党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外,县直部门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整合配优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扩大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
(十二)加快推进民生领域改革。优先发展教育,完善政府支持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行动计划,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供应保障、医疗卫生综合监管等制度,推动医联体扩大覆盖面、增强紧密性。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全科医生“县管乡用”改革,建立“村医乡管”制度,加大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乡村医生定向委培力度,提高乡村教师、医生待遇。开展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救助体系,落实好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深入实施体育强区行动计划,推动全民健身和全面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建立促进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司法、信访等体制改革,优化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深入推进兴边富民、强边固边,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不断提高平安广西、法治广西建设水平。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防减救灾能力。
(十三)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交易机制和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海洋空间保护开发等重要控制线。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差别化国土资源配置。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海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建立生态与农业、旅游、养生、文化、体育等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推广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十四)健全改革落实工作机制。完善改革议事协调制度、领导领衔重大改革制度、督办落实制度、宣传推广制度。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改革,将抓改革落实情况作为向上级党委述职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改革方案质量,聚焦制约广西发展的体制机制突出问题,制定任务明确、路线清晰、措施管用的实施方案。创新改革推进方式方法,抓好试点引领,激励基层探索创新,因地制宜推动一批特色改革,打造广西改革“名片”。推行改革过程有效管理,建立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加强改革绩效考核和政绩考核,加强改革督察问效和第三方评估,打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以经济社会发展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检验改革成效。
上一页 下一页 |
第 [1] [2] [3] [4] [5] [6] 页 |
编辑:向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