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 | 清流入户暖民心
近日,来宾市兴宾区三五镇纪委干部在太平村委上坎村回访时,村民覃肯干指着家中水龙头里哗哗流出的清水,脸上满是笑意:“用水方便了,年轻人回来多了,以前荒废的农田也种上了稻谷,村里热闹了好几倍!”
去年,上坎村还是另一番景象。三五镇纪委干部走访该村时发现,路面横七竖八地“躺”着不少PVC管,车辆行人都得小心绕行。原来,该村长期依赖泉水作为饮用水源,虽建有水塔,却未铺设入户管道。村民们要么自行拉管抽水,要么挑水度日。每逢泉水季节性断流,村民只能往返一公里外的泉眼挑水,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我们早就想过牵头让村民自筹资金接通自来水,可村里65户人家,常住人口还不到10户、不足100人,大部分青壮年都在外务工,不仅筹资动员时没人响应,不少留守老人还觉得‘凑钱麻烦、拉管够用’,根本不配合。”谈及此前的困境,太平村委干部满脸无奈,“更难的是,上级的供水项目总优先分给用水需求大的村庄,我们村人少‘分量轻’,申请了项目却始终轮不上,这饮水的事儿就拖成了‘老大难’。”人口外流、群众不配合、项目分配倾斜,三重难题叠在一起,让上坎村的饮水工程一次次陷入困境。
眼看着旱季又要来临,临时PVC管里的水越来越小,群众急得团团转。2024年8月,三五镇纪委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项监督中得知这一情况,看到村民们提着空桶四处找水的样子,当即形成专题报告上报兴宾区纪委监委,推动问题提级督办。
群众的“急难愁盼”之处,正是监督工作的发力点。兴宾区纪委监委接到报告后,迅速组建核查组挨家挨户核实具体情况。在精准摸清问题的关键所在后,将该问题纳入“群众诉求清单”和“监督任务清单”,正式移交并督促区水利局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积极主动进行对接协调,提出解决方案。
在纪检监察机关的精准监督推动下,该区水利局主动靠前,联合三五镇政府、村委干部及驻村工作队组建专项工作小组,通过重新实地勘察、多方寻找稳定水源、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最终敲定按照“群众自筹+专项资金”的筹资模式,制定供水保障工程实施方案。
为确保工程既廉洁又高效,兴宾区纪委监委同步启动“区镇村”三级联动监督机制,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专项督查组,全程跟进监督。高效协同之下,原本搁置许久的饮水工程迎来“加速度”——从项目正式立项到全面竣工,仅用了2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新打水源井、新建蓄水调节池与泵房、铺设主次供水管网、架设低压供电线路、安装水质消毒设备等全套工程,65户296名村民的家中全部接通了自来水,用上了安全便捷的放心水。
如今,上坎村的村民们再也不用为饮水发愁,拧开龙头的清澈水流,不仅滋润了生活,更唤回了村庄的生机与活力,让“用水方便、返乡安心”的期盼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来宾市兴宾区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