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石牌问心
初冬清晨的门头村,被一层薄霜悄悄唤醒。暖阳下,村口一方青石静立于古树旁,树影婆娑,将斑驳的光洒在石牌上,凿刻其上的字迹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瑶族石牌习俗是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传统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在石牌上镌刻全体村民共识的规约,由石牌头人监督执行的社会自治制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金秀,素有“石牌大过天”的说法,瑶族同胞以石为纸、以刀代笔,续写着代代瑶民对“规矩”的敬畏与遵循。
立牌如立心。石面上镌刻的规约,简单得像山涧的溪水——“保护生态环境;不破坏山林;不捕杀、食用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守规矩,弘扬正气,扫黑恶,祛歪风……”没有繁复的律文,只将万千道理凝作三两句心诀,化为最朴素的信仰,融入日常的生活准则。
指尖轻抚石面,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透出共识沉淀的温度。原来,律法从来不是悬在头顶的“利剑”,而是从心里长出来的“戒尺”。当纪律规矩从外部规定转化为内在认同,便成为每个人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在力量。
我默默伫立于石牌旁,思绪万千。
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反之,则容易导致行为上的失范,常常由小到大,由少及多,从量变到质变,最终无法自拔。纵观违纪违法案例,不少党员干部腐化堕落大多是从不守规矩、对纪律防线“弃守”开始的,往往在一条烟、一顿饭、一瓶酒、一张卡的“不拘小节”里,理想信念逐渐崩塌,廉洁防线逐渐失守。
石牌立于此,恰似一面镜,照见私欲的尘埃,也照见坚守的微光。贪念起时,便失了心中的本真;欲念生时,便遮了眼中的明镜。身如石,方正刚直,便能立得稳当;心守矩,清净无染,便不畏风雨侵蚀。
世间法律浩繁,何以仍止不住贪欲?或许所缺的,正是这般立在每个人心中的“石牌”吧。
我常想:为何是石头?
木会朽,纸会腐,唯石默然长存。它不言语,却比任何声音都更有力量。风雨洗刷百年,字迹或许模糊,但精神愈发清晰。
如今,每当我感到迷茫时,总会想起那方竖立在瑶寨里的石牌,它像山涧的清泉,涤荡着我的杂念;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金秀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