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白马携清风,“双英”越千秋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陈谊军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9日 17:53 打印

  “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桔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他是岭南大地走出的一个才子,生于五代十国南汉期间,在龚州(今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大鹏山区苦读,后来考取状元,并以一首《荔枝诗》闻名天下。他诗中所写的荔枝,其品性正如其本人。能在僻荒之野顽强生存,历尽风霜后,披上赤红的衣袍,包裹着洁白如玉、甜润沁心的果肉。荔枝,这是水果中优质的品种。这位状元,就是梁嵩。

 

  梁嵩被称为“英才”,既是赞誉他的才名,也是褒扬他的为民情怀。考取状元后的他,本来可以过上安逸无忧、荣华富贵的生活,可是,他的眼里偏偏容不得沙子,看不得腐败与暴政。他时常仗义执言,敢于揭露时弊,也时常为人间疾苦而忧心,希望人世间能够多些饱暖和平安,所以,他不肯随波逐流,宁愿放下高官厚䘵,也要辞官归乡。面对当朝皇帝的赏赐,他视金银珠宝为身外之物,只求免取龚州人民的人丁赋税,这样的品质与情怀,真正堪称人间“第一名”。

 

  站在当年的东濠河边,此时,看到浔江之水滔滔东去。秋之十月,东濠河的水位并不高。当地人说,河水在春夏季易涨,有的地方深不可测,所以,莫看浅水河,也易出意外。当地人还介绍,如今的东濠河,为了纪念梁嵩,早就已经改名为“状元河”了。在这里,群山绵延,丛林葱郁,好像看到远方有一个身披红袍,骑着白马而来的年轻人,他从山路中急匆匆归来。他舍弃了许多人羡慕的荣华富贵,携着一身清风归来,因心急渡河回家侍奉母亲,不料连人带马落入涨水的东濠河,当十里八乡的村民闻讯赶来,却救不起他们的恩人。如果不是发生这样的意外,状元梁嵩归乡后,也许还能等来施展才华与能力的机会?

 

  一千多年来,状元河、白马圩、状元庙、纪念馆等,就是人们对他的世世代代纪念。而现存的一副门联,这样写道:“阆石千秋尚记春风归故里,大江万顷有灵夜月涌寒潮”,令人对历年历代的先辈们寻求功名、报效家国感慨万千。

 

  “白马双英”的牌坊前,有一尊威武的铁炮架在那里,炮口对着辽阔而深远的天空。这令来者想到这里的另一位英雄,那就是明末督师袁崇焕,他的孩提时代和少年时代,就在这里度过。在梁嵩纪念馆的前侧,建有高大挺拔、气势雄健的“总制三边坊”牌坊,这是纪念袁崇焕授兵部尚书兼三边总制的功名。

 

  琅琅书声传两岸,腹有诗书终成才。虽然袁崇焕出身于经商之家,但是,他的志气却在考取功名报效国家。袁崇焕的父亲袁子鹏原自广东搬迁至此,交结当地人为友,平时来往于浔江两岸,做木材生意。袁崇焕就在白马圩这个有山有水、清幽寂静的小地方刻苦读书,研究时事,增长见识。功夫不负苦心人,虽然在考童子试时,袁崇焕因受人举报考籍年限不够的问题失利,但是,才华毕竟挡不住,袁崇焕改籍后,接连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等功名,自此,走上了从政之路。他先是担任福建邵武知县,后来又以优异的政绩和担当赢得朝廷重用,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镇守宁远。在守卫边防时,他率军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和京城保卫战等胜利,为守卫明王朝社稷安危立下了显赫战功。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这是袁崇焕《边中送别》中的一句诗,他从平南的小村落出发,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数千里之外的白山黑水戍边,领兵修筑城墙抗击敌人,这就是强烈的保家卫国精神。很多人都知道袁崇焕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知道他投笔从戎,一生精忠报国,却很少人知道他两袖清风、勤廉为民的故事。袁崇焕大半生征战沙场,铁血丹心,清廉为政,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宝贵的钱财。据《明实录》记载,袁崇焕“职五年关上,不受人一丝”,这里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他虽然在重要岗位上担任职务,但是,从不收受不义之财,始终保持清廉做事、正直为人的优秀品格。

 

  白马携清风远去,可是高风亮节仍在。英雄豪杰在时光里远去,可是铮铮铁骨仍在。在阳光照耀下,静静流淌的浔江之上,依旧船来船往,它们送走了光阴,隐去了岁月的沧桑。年复一年,白马圩上,“白马双英”的故事迎来和送走了一拨拨聆听者。在这里,历史的回响是如此真实而细腻,而我相信,他们的传奇人生和伟岸精神,还将一代一代传颂下去。(贵港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