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井观风骨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东汉大儒杨震暮夜却金的典故广为人知,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藤县象棋镇道家村的“四知堂”,即为杨氏族人在聚居地所建的一处家族祠堂。这“四知堂”名字是老的,梁柱也是老的,一位杨氏老者对我说,这“四知堂”啊,其实不像座祠堂,倒更像是深井。
深井?我怔了一怔。再抬头看这座三进院落时,心里便蓦地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那院落虚掩着的、厚重的黑漆木门,可不正像井口那幽深的、向下的入口么?它静静地张着口,吞没了院外一切的喧嚣与燥热,只留下一片沁人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清凉。于是,我径直走了进去,仿佛一颗跃进“四知”这口深井的小石子,纵身一跃只为倾听那深邃的历史回响。
那年,我刚步入仕途之时,就有幸作为党员干部代表观看了大型话剧《四知廉》。该剧就是根据杨震“暮夜却金”典故改编创作的。在俗流与高洁、滥权与自律的抉择中,杨震谢绝了学生的好意,又拒荐外甥为官。大幕开阖之间,人物喜泪之中,亲情、友情、师生情轮番上演,将一个不为金钱诱惑所动、理性面对亲情的“清白吏”形象地刻画得淋漓尽致。在众多角色的映衬烘托之下,杨震的形象逐渐丰满立体起来,由史料中的寥寥数语化作舞台上那个真实生动的“人”。而贯穿这一人物始终的,正是他铿锵有力的“四知”箴言。
“天知”“地知”并非对天地神明的迷信,而是生动反映杨震对天地间浩然正气的敬畏,对普天下百姓利益的敬畏,对江山社稷、权力职责的敬畏。正因为有了敬畏之心,所以杨震才能“暗室不欺”,“慎其独也”。然而,那“暮夜无知”又是多么大的一种诱惑。四下里是沉沉的黑幕,一切的交易,一切的龌龊,都可以在这黑幕的遮蔽下,安然进行,了无痕迹。这像不像我们每个人心底,那无人窥见的暗角?在那里,我们或许也曾有过一丝不光彩的闪念,有过一点自欺欺人的辩解甚至总以为有些事,只要无人看见,便等于没有发生。
面对那“暮夜无知”的黑幕,杨震请来了“天”,请来了“神”,更请出了自己那颗不容一丝尘埃的良心。这“四知”,便是一道无所不在的、雪亮的目光,从历史的深处直射过来,照进这“四知堂”,也照进后人的心扉。它告诉你,举头三尺,不仅有神明,更有一个赤裸的、真实的你自己。这,又回到了“慎独”这个命题。“慎独”不仅是因敬畏而生。作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着重个人道德修养和品性操守,讲求“诚其意”而“形于外”,不为外物所左右,牢固地持守道德本性和本心。杨震无论“暮夜却金”还是“拒荐外甥”,都坚守着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儒风范。
我仿佛有些明白那位杨氏老者关于“深井”的比喻了。“四知堂”这座院子,圈出了一方与世隔绝的天地,它正是要让人们沉静下来,剥去一切浮华的装扮,来做这样一番向着心灵深处的窥探。“四知”那清冽的泉水,并非伸手即可掬得,它藏在黑暗的、需要俯身才能触及的地方。你必须像打井人一样,放下吊桶,垂下长绳,经历一段幽暗的、与自我独处的过程,才能汲取到那灵魂的甘露。
这泉水,是“清白”,是“慎独”,是一种内心的光明。“四知”这口“深井”,它不张扬,不喧哗,只是静静地、源源不断地从地脉里渗出甘露,滋养着一个家族的风骨,润泽千千万万人的心灵。(藤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