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芋香清韵
“芋藏于沃土,不以深隐而不润,不以时移而改其质。”这是荔浦芋的真实写照。这埋在泥土里的珍宝,似藏于心中的廉洁初心——耐住深潜的寂寞,孕育出纯粹的本真,诠释着“厚土藏珍、初心不改”的廉洁意蕴,浸润着一方人的心灵沃土。
芋之“朴”,是它厚土深藏的淡泊。它深埋入沃土,远离枝头的喧嚣,在地下积蓄养分,默默长出洁白紧实的果肉,散发着天然的清香。清代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恰逢山东连年荒歉,他目睹百姓疾苦,内心忧虑如焚,下令开仓赈贷。有人劝阻他应先上报朝廷,他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最终,发放谷物若干石,救活了万余人。郑板桥身居末秩却不忘忧国忧民,正如深藏在土的芋,不慕天光、不事张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请命”的誓言,离任之时,地方父老夹道送行,这份如芋般质朴纯粹、躬身为民的情怀,正是为官者最动人的初心底色。
芋之“坚”,是它守正不阿的定力。它的坚,是藏锋于内的清醒,不因境遇改质,始终裹着厚重的表皮,将果肉藏在最里层,不与泥沙同污。古楚有一吏名庄庚,出任沅水县令时,当地吏治浑浊,权贵常以重金请托,庄庚到任后,在衙署后园辟一小畦用于栽种芋头,每逢有人送礼说情,他便指着芋头笑道:“此物埋土中,遇石不避,扎根愈深;虽有糙皮,内瓤清白。为官若此,方不负民。”此后,县内官吏多效仿其种芋自警,吏治渐清,也有了“种芋守心”的习俗,以寄“扎根守正、护守清白”之愿。那些迷失初心的落马者,恰似放弃生长原则和底线的芋头,最终变质腐烂,唯有如芋般面对砂砾顽石任坚守本心扎根不止,方能香远益清。
芋之“润”,是它滋养民生的赤诚。一枚芋头藏尽烟火雅趣,烹之绵密如脂,蒸之甘香沁脾,从山间沃土来,带着泥土的芬芳,用朴实的滋味温暖寻常百姓家。西周召穆公巡行乡邑之间,拒奢华官邸之建,携案牍驻于甘棠树下,听讼断狱于陇亩之间,不扰农时、不劳百姓,以“敬德保民”之心纾解民困,让境内岁稔年丰、百姓安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古人似召穆公般以“埋首沃土不问荣,滋养民生自甘醇”的襟怀,书写着古今廉洁者为民立命的生动注脚。
“芋心自坚”的真谛是埋土抗逆的本心,是君子拒腐守正的定力。新征程上,不必问芋实藏处,只需守好心中净土;不必求香名远扬,只需稳固前行脚步。若以芋为镜、守志自坚,廉洁风骨便如芋株扎根乡野,清正之气似芋香久久萦绕人心。(荔浦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