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让红色血脉在赓续中奔涌于奋进中绽放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风光旖旎、山明水秀,这里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梅州市考察期间来到雁洋镇,走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叶剑英纪念园。在叶剑英纪念馆,总书记强调,要结合党史宣传教育,讲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革命文化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独特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石。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长征路上的艰难跋涉;从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到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革命文化贯穿始终,其生命力更源于历史真实与精神价值的辩证统一,深深熔铸于红色中国的奋斗征程,凝结成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广袤大地上,每一段革命历史、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镌刻着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汇聚成党的红色血脉,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凝结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品格,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红色旧址,缅怀革命先辈。每一次驻足凝视、每一次深情缅怀,都是对革命文化的深情礼赞,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叶剑英元帅在长征途中“救了党、救了红军”的危急抉择,在广州起义中浴血奋战的坚毅身影,并非陈列于展柜的旧物,而是凝结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密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北平接管、指挥华南解放等壮举,处处彰显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智慧。
革命文化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揭示了“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确立了“向哪里去”的精神航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用好红色资源”,其深意就是要将历史养分转化为发展动能、把历史智慧淬炼为实践力量。此次广东之行,总书记参观叶剑英纪念园、了解当地弘扬革命文化情况,正是以行动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绝不能停留在表面纪念与静态展示,而要从历史深处汲取奋进力量,在新征程上交出更加优异答卷。
革命文化作为刻进民族基因的“精神原乡”,有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仰纯度、“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干韧性、“半条被子”的为民温度。只有以革命文化为指引,始终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对精神的尊崇,当好红色基因的守护者、时代价值的诠释者,传承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在建功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奏响接力前行的奋进强音,才能让红色血脉在赓续中奔涌、于奋进中绽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厚而持久的精神动力。(防城港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