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畅岩石山寻访“周程三夫子”踪迹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在平南县官成镇畅岩石山,面对“爱莲说”的碑刻,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这样的琅琅书声,好像又看到了“周程三夫子”在此研读诗书的情景。
在平南县官成镇思回村,有一石山名为思石山,又名“畅岩山”,曾是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传授学生程颐、程颢知识,一起诵读经卷的地方。当时,程珦由湖南虔州知州调任龚州(即今广西平南县)知州,他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所以诚心诚意聘请周敦颐前来担任其子程颐、程颢的老师。周敦颐不远千里来此,不负程珦所托,在其悉心教诲下,程颐、程颢两人后来成为洛学创始人、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程颐、程颢由此留下“周程三夫子”的美誉。
畅岩山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势如雄狮,怪石嶙峋,树木繁茂,幽静清凉,鸟语花香,有着“山翠、石奇、洞幽”的特点。山上有多处平台和巨大的石窟,是一处适合乐学修身的好地方。天气晴爽时,可围坐在树荫下的石桌边,畅谈诗书经文,交流心得,若遇雨天,又可移步至石窟里继续修读功课。在这里,除了潜心读书之外,还可听雨悟道、观景修心。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巨大的石窟还曾办过学校,许多当地孩子、青年在这里传承诗书礼仪等,留下了读书人的共同记忆。
古人已远,书声未曾远,“爱莲说”的故事也未远。今人在此多是凭借古人遗迹追忆旧事,多是从“周程三夫子”身上汲取精神养分,把弥足珍贵的品质融入灵魂。所以,这里也有“畅岩怀古”之说。
贵港是全国闻名的“荷城”,官成镇思回村是“荷城”遍种荷花以及与“莲”有关的一个生动注脚。畅岩山上有莲花池等景点,山下周边种有大片的荷塘,有些村屯名称为“莲塘”“大莲冲”等,恰好见证了当地人的“爱莲”情怀。与其说人们“爱莲”所爱的是一朵莲花,莫若说,这里的人们都有像周敦颐对莲花洁净澄澈、一尘不染等品质的真心倾慕。
畅岩山是一座“有文化”的山,也是一座“有风骨”的山。山上的“文笔石”,状如一支刺向云天的巨笔,隐藏着对真知的向往。这里,还有一处叫作文昌岩的巨窟,来到这里,抬头可见镌刻“天南理窟”的四个赤红字体。这四字由清嘉庆九年太学生里人袁济衮所题,好像是在告诉人们,这里的石山虽然不是风光最显眼的,但是,能够作为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文化底蕴值得人们前来寻迹、品悟。
读圣贤书,治学有成,学成大业,“周程三夫子”从这里走向了八桂大地,走向了当时全国学术的顶峰。他们虽然远去了,但是,当地人在这里塑立了周程三夫子像,写下“师授河图夫子清名施教泽,徒开洛学世人景福赖恩波”对联等以示纪念,人们以虔诚的礼敬,把“周程三夫子”作为世世代代求学者的典范。
畅岩山有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名为“塱日”(塱即圩)。据当地人介绍,每年正月十一、十五和二月初一这三个日子,被称为“塱日”,也称为“石山塱”。相传,这三天分别是庙会、歌圩和春季开耕、竹木农具集散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有“趁塱”的习俗,人山人海的山上,一时成为热闹的圩市。从周边甚至是三四十公里外的村庄,人们挑担带娃赶来,围聚于此,于是,这里就有了蒸粉条、豆腐角、辣椒酸、香葱饼等各种特色小吃,也有了竹箩筐、草帽、木屐、扁担、农具、饼印等传统手工制品的售卖,还有周边农民挑来自家产的节瓜、南瓜、丝瓜、芋头、红薯、豆角、瓜苗等丰收粮食的分享。在“塱日”,这里还有舞狮、牛歌戏、对歌等节目,吆喝声不断,锣鼓声喧闹,欢笑声此起彼伏。人间烟火味在此升腾,当地有谚语“趁一塱,身强体又壮”,可见,“趁塱”具有商贸、美食、文娱、体育等多重元素的交集。“趁塱”,是圩市文化,也是乡土文化,还是文化记忆的传承。孩子们在这里收获快乐的童年记忆,外地归来的游子,也许曾记得自己在这里诵读“爱莲说”的过往,在心里留存永远的乡愁?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畅岩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在人们心中,大家已经把“周程三夫子”列入仙班供奉了。人们对他们年复一年的祭祀,更是对清廉风范、治学精神以及求索真理等至美品质的推崇。在这里,重读“爱莲说”,“沉浸式”接受一次这些美好品质的感召,无声地把“莲,花之君子者也”化进内心,秉持对洁净风骨的不懈追求,与“廉”同行,与美好同在。(贵港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