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名字里的初心 ——微短剧《名字》观后感
“陈思齐,‘见贤思齐’的‘思齐’。”少年清亮又自豪的自我介绍,回荡在教室的每个角落。然而多年后,当监狱警官以冰冷的编号询问姓名时,一声迟来的“思齐”,无疑会勾起案中人一份难以名状的痛苦,而对于观众来说却是一份警示性极强的清醒剂。广西纪检监察网展播的新时代廉洁文化微短剧《名字》,这部时长不足三分钟的微短剧以“名字”为线索,讲述了一个身份认同与初心迷失的警示故事,它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在权力的迷宫中,我们最先丢失的,往往是自己的名字。
名字从来不只是简单的代号,它是父母“见贤思齐”期许的凝结,烙印着时代的印记,蕴含着个人的美好期待。当少年思齐郑重说出自己名字的出处时,当他不许同学称他“主席”而坚持直呼其名时,他守护的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名字背后父母的期许、自己的理想。此刻的名字,给了这位少年强大的精神激励、自我警醒。
然而,人生的航程有如迷宫,权力的诱惑如同温水,稍不留意就会悄无声息地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别叫我主席”的清醒,到“请叫我思……”的犹豫,再到习惯职务称呼的麻木,称呼的变迁实际上反映出一个人思想蜕变的轨迹。那个在“思”字后戛然而止的犹豫,是廉洁防线的最后挣扎,是灵魂深处一场不为人知的“殊死搏斗”。可惜,这一瞬间的警醒未能击退“心中贼”,名字蕴含的所有美好期许都让位给了贪欲。
针尖大的窟窿漏过斗大的风。微短剧《名字》警示我们,“第一次”往往是腐蚀的起点。别有用心者常以“人情往来”为幌子进行温水煮蛙式的围猎。一旦放松警惕,便会逐步瓦解心理防线,最终导致原则溃决。剧中,当“主任”取代“思齐”,改变的不仅是称呼,更是人生观。此时的“陈思齐”开始在招投标中“变通”,在人情世故中迷失方向,所谓“下不为例”的签字,实际上就是对“思齐”之名的背叛,是对初心的践踏。在失去一切外在光环的监狱里,在编号代替姓名的极端情境下,他才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本名。当他说出“思齐”二字时,那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迷失自我的忏悔。这也警醒我们,人们常常在失去一切时,才想起自己最初拥有什么。
不忘来路,方得始终。党员干部十分有必要时常叩问自己,还记得自己的名字吗?是否配得上名字背后那份深深的期许?每一次这样的叩问,都是对迷失的一次抵御,对初心的一次召回。因为唯有牢记名字里的初心,才能在人生航程中不迷失方向,在利益的诱惑下不丧失自我,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藤县纪委监委驻藤县交通运输局纪检组)
编辑:林贵宏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