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照心之窗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陈佳琳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5日 10:06 打印

  清晨,看守所的铁门在晨光里透着肃穆。我站在门前整理衣领,指尖无意触碰到胸前的党徽,金属的凉意让人清醒。登记处的民警抬头见是我:“今天带哪批干部?”“新入职的选调生。”我回答道,目光不自觉扫见远处的高墙,顶端的铁丝网在晨光中闪着冷冽的光,像一道无声的警示,刻在眼底。

 

  警示教育基地的灯亮得有些刺眼,却恰好照清展板上每一个文字、每一段过往。年轻干部们沿着展板缓缓移动,原本轻快的脚步渐渐放缓。“梁某某,1983年出生,曾任旺茂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我的讲解声在安静的展厅内回荡。“存在侥幸心理,觉得自己能够逃脱查处,可伸出去的手一旦越过红线,就再也收不回来了……”循环播放的忏悔视频里,传来沙哑的声音,布满血丝的眼睛满是悔恨。讲解声和忏悔声交织在一起,一明一暗、一劝一悔,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我低头看向手中的讲解稿,指腹无意识地摩挲边缘那行上一个接待日写下的备注:“注意提醒参观干部,本案始于两瓶丹泉牌洞藏二十年白酒”。谁能想到,正是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恩小惠”,却是撬开贪腐闸门的第一道缝隙。

 

  从事警示教育工作这些年,见过太多令人痛心的瞬间,其中最难忘的,是拍摄某医院原副院长郑某某的忏悔录。镜头对着他时,我注意到他下意识将左手无名指往衣袖里缩,像是要把那圈戒痕藏起来。那道戒痕浅却清晰,想来曾常年戴着婚戒,是他与爱人相濡以沫、彼此牵挂的印记。可如今,他却要刻意遮掩这份美好的痕迹,大抵是怕这痕迹会反衬出如今的荒唐与不堪,戳破心底早已千疮百孔的防线。

 

  设备调试的间隙,他突然抬头问我:“小陈,您说我们这些人的忏悔,真的能警醒别人吗?”我握着设备的手顿了一下,轻声回应:“至少,能警醒正在录制的自己。”话音刚落,他的眼泪毫无征兆地涌了出来,不是那种带着刻意的啜泣,没有夸张的姿态,只有一种压抑到极致的破碎。他用手掌不断擦拭着脸,可泪水还是顺着指缝滑下,滴滴砸在审讯桌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那一刻,情绪过于真实,连墙角冰冷的监视器,似乎都因这份真实的情绪,模糊了一瞬画面。

 

  这些年见识过太多眼泪:有的像锋利的刀,割在脸上作赎罪之状;有的像骤降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留不下半点痕迹。但他的不一样,是连哭泣都克制的沉默崩溃,像冰层下涌动的暗流,即使再怎么掩饰,终究从眼里渗了出来,藏不住心底的悔恨。

 

  如今带年轻干部参观,我总在出口处的“明镜廊”多停片刻。廊内“叩问内心深处十问”的字眼格外显眼,镜面映出年轻人紧绷的下颌线。有一次,有位新入职的选调生悄悄问我:“老师,要怎么才能永远分得清,镜子里照的是自己的面孔,还是心底的初心呢?”

 

  我知道,不久后又会有新的参观者走进警示馆。他们的影子将覆过那些案例展板,就像云影掠过稻田,有的化作甘霖,滋润初心;有的却会凝成迷雾,遮蔽方向。而我的工作,就是在这光影交错间,把那些因贪腐摔碎的“镜子”,一块块拾起、拼好,重新做成一扇能照见初心的窗,让每一个走过的人,都能在窗前看清自己的模样,守住心底的信仰。(博白县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