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李家祠感悟“廉法荫榆”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陈谊军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3日 16:17 打印

  古建筑以及古祠堂等往往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走近它们,如同翻读一本线装古书,从历史的斑驳光影里,能够读出传承的文化踪迹印记,能够看见岁月留存的吉光片羽。

 

  位于桂东南较为偏远的桂平市罗播乡,有一座岭南风格的古祠堂,名叫李家祠,至今已走过了400多年的风雨历程。李家祠位于罗播村、罗北村之间,座落在罗播乡圩市里。出入圩市,它就在行人的身旁,静静地看乡间时光流逝。几百年来,它无声矗立,也许换过了破旧的瓦片,重新漆过了精美的壁画,但是,它自身所隐藏着的家风等延伸之义,却一年又一年地教化着走进这里的每一个来者。

 

  午时的阳光洒在古民居身上,推开厚重的旧木门,走进宽敞高大的厅堂。李家祠中厅悬挂着醒目的“廉法荫榆”匾额,朱红底色衬着沉稳端庄的黑体行楷字,笔划遒劲而峻拔,令人肃然起敬。“廉法荫榆”落款时间为咸丰初年,匾额抬头表明为清朝巴图鲁蒋益澧题赠。“巴图鲁”为音译,意为“勇士”,“英雄”。蒋益澧曾被授予广西按察使等官职,至于他题赠的这一方“廉法荫榆”匾额有何故事,由于年代久远以及缺乏文字记载,眼前的老人也说不清了。

 

  然而,这里的李家祠走出了许多国家栋梁之材,他们或留下姓名,成为族人中的荣光,而有的,也只是芸芸众生里的一束微光。只要有人才走出去,闯出了一条路,干出了一番业绩,就会将他出生地的名声传开来,从这个意义来说,并不难理解这匾额的应有之义。一代代才德兼备的乡贤之中,肯定就有蒋益澧给予“廉法荫榆”勉励的得力干将。

 

  李家得力干将的荣耀,也是一个地域或者说一个地方的可圈可点之处。站在“廉法荫榆”的匾额下,可以感受人们把“清廉”、“守法”刻印于心的共同遵循。它无声地告诉来者,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从商与为官,唯有廉洁守法、德行高尚,以不廉、不守法为耻,引为警醒,时刻自我反省与鞭策,才能够像繁茂坚实的榆树一般,为后世子孙带来绵延不断的福泽,才能够让一方基业永葆世代荣昌。

 

  何谓之廉?据介绍,李家长辈对族人常有做人须品行端方,不谋不义之事,不取不义之财等劝导。何谓之法?在以前,李家所奉行恪守的法就是当朝的法度以及律令,也有本地的家法家规。到了今天,“廉法”之意,就是告诫人们要做奉廉守法之人,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这条底线,不可坏了心中的“敬畏”。底线在,则家业保;底线失,则惹祸殃。

 

  中厅一副对联是“廉法荫榆”的生动诠释。对联写道:“孝悌振家声,叠次勋名传万世。忠贤淬志节,满堂兰桂耀千秋。”这副对联诠释了李家祠所承载的“忠孝仁义贤良”之意,而这些又是“廉法荫榆”衍生出来的“清廉守法,福荫后人”深厚家风体现。每诵读一遍对联,就是一次深刻家风教化的顿悟。

 

  有人说,李家祠三进的格局,其实就饱含了“修身、齐家、治国”之义。从第一进走进去,首先要独善其身,提升自我修为,以修身而悟“做人之本”;再走向第二进,就要懂得治家和睦之理,把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以悟“齐家之要”;走向第三进,就是勉励后人要实现人生的远大抱负,以建功立业为门庭增光,以参与“治国”而悟“忠义之重”。

 

  李家祠正门刻着“著存堂”,一副楹联这样写道:“各支门户思成立,万世书香勉继绳。”听到祠堂里留下的优秀乡贤事迹介绍,了解他们外出求学、艰苦奋斗、事业有成、经商有道以及对国家与社会有所贡献等情况,再细看墙上被岁月侵蚀却仍可以辩识的精美壁画,更深感这里尊崇“廉法”,敬崇“忠贤”,推崇“书香”的良好风气。可以说,这是聆听祖辈留下的庄严训诫,也是体悟“绳缆相接,连绵不绝”家族风骨传承的深远期许。这,也许就是许多地方古建筑以及古祠堂相通的文化脉络之处。

 

  翘角飞檐今犹在,精美壁画寓意深。李家祠“廉法荫榆”匾额及其相关的记忆碎片,仍将在久远的岁月里焕发活力,让来者一再品味、聆听历史与当下时光交集碰撞后,由此击发的细微却又清晰的回响,这样的回响融入古朴的村落,融入来者的心中,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贵港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