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灶火不灭处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蓝宇思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6:04 打印

  晨光漫过山脊时,炊烟总比闹钟更早唤醒记忆。那些沾着露水的清晨,那些被柴火熏暖的黄昏,在时光长河里浮沉,却始终带着灶台边的温度……

 

  那一年,我第一次跟着同事下乡走访帮扶户,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抵达。帮扶对象韦叔早已候在家门口,黝黑的脸庞上露出淳朴憨厚的笑容,仿佛我们是他期盼已久的贵客。

 

  走访结束时已近晌午,韦叔朝着简陋厨房的方向一指,语气热切地挽留:“阿妹别忙走哩,尝尝我们自家养的土鸡,在山上跑的!”他妻子端出一锅热气腾腾的汤锅。我心头一暖,习惯性地摆手推辞,却撞见老人眼中一闪而过的黯淡:“是不是……吃不惯我们农家饭啊?”这句话像一根细针刺中了我的心。最终,我们围坐在那张低矮得几乎与膝盖齐平的木桌前,喝着飘油花的鸡汤,听韦叔细细絮叨着他的家长里短。鸡汤滚烫,带着纯粹的鲜甜,温暖着我的胃,也浸润着我初次入户略显局促的心。

 

  或许是被那份真诚的挽留所打动,这成了我下乡入户的常态。后来每次入户,我的帆布包里总装着些小物件:给老人带的膏药贴,给孩子准备的铅笔盒,或是帮大姐捎的毛线球。而老乡递给我的碗里,酸笋的脆、腊肠的润、野菌的鲜,渐渐堆叠成一座小山。看着他们殷切的眼神,我告诉自己:这是联系群众的好方式。

 

  直到不久后我来到加兴村,将镜头对准驻村第一书记桃子,我才知道,那些被捧起的碗筷,都化作了无形的砝码,压在了基层干部的“心秤”上。

 

  桃子和我同龄,当时已经驻村一年有余。她骑上电动车载着我,熟练地穿梭在乡间小道上,与村民们打招呼时轻快利落,笑容自然亲切,仿佛这里就是她熟悉的家园。她向我介绍着沿途的农户,谁家养蚕有了起色,谁家新种了玉米,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村里的情况,她如数家珍。

 

  我们在一户人家门前刹住时,一对老夫妻正弓着腰坐在檐下择菜。奶奶瞧见我们,便放下菜篮子走上前来:“妹仔来得正好,今天我买了干货回来炖鸡汤,你们刚好留下来吃晚饭吧。”桃子急忙摆手推辞,爷爷却已转身从屋里取出油纸包——三层红纸裹着腊肉,油渍浸透的纸角还残留着几粒粗盐。

 

  奶奶攥住桃子的袖口,语气带着不容拒绝的热情:“你上回说好吃的腊肉,我特意多熏了十几斤!”说着就要往她怀里塞。桃子偷偷向我使了个眼色,无奈苦笑着对奶奶说:“今天真不行,待会还要去看养牛户,下次吧!”我见状附和道:“是啊!养牛户张叔怕是等急了,他家母牛这两天就要下崽……”

 

  一番“拉锯战”后,我们成功“脱身”。

 

  “这家爷爷奶奶,孩子都在外头打工,老两口都把村干部当自己孩子看,动不动就要留人吃饭。”回程时,桃子的电动车开得很慢,声音轻了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疼惜:“村里的老人哪怕自己日子紧巴,但还是想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你。”她扭头看向我,眼神清澈而真挚,“每次想到这,心里就有股劲儿,推着我往前。”那一刻,我的心被触动了,桃子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基层工作某种复杂情感的闸门。

 

  桃子口中的“力量”,源于村民那份倾其所有的赤诚,更深植于她与村民之间那份相互理解、相互成就的纽带——她深知这份“最好”背后是村民的窘迫,她的“拒绝”,恰恰是对这份情谊最深沉的回护与珍惜,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律,在新时代依然保持着柴火灶般的温度。那些被婉拒的邀约,恰似老秤上移动的星花,称得出乡亲的赤诚,也丈量得清公仆的斤两。

 

  当暮色浸透晒谷场,我望着土灶里将熄未熄的火星,在心头明明灭灭地闪烁:若是我也扎根在村里,日复一日处理琐碎繁杂的事务,面对村民满含热忱的挽留,我能像桃子一样,如此自然地融入他们,又如此清醒地守护那份边界,并赢得村民真心的信赖吗?

 

  未燃尽的柴梗蜷曲着,随着火钳的拨弄化成灰烬,恰似我心头那个已经消散的结。(都安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