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丨笔下的初心
凌晨零点过半,我拖着沉重的脚步打开家门,客厅的灯却还亮着。我的母亲——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坐在书桌旁,手里握着那支用了多年的红笔,正逐字逐句批改学生的作文。
“工作还顺利吗?”看到我回来,母亲抬头问我。我摇摇头,疲惫地坐在她身边,将领导的批评一股脑倒了出来——写的材料空有理论框架,缺少实例,提出的意见建议不切合三江实际。
母亲没急着安慰,给我倒了一杯温水,笑着说:“还记得你小时候写的那篇观察日记吗?”我一愣,尘封的记忆突然清晰起来。
有一年暑假,老师布置了观察植物生长的作业,要求我们写观察日记。母亲帮我泡了一把绿豆,但是由于我贪玩,嫌每天记录麻烦,便自作聪明,凭着想象把一周的观察记录一次性写完。还得意地想“反正是暑假作业,老师也不会认真看”。由于没有真实地观察,我写的记录全是脱离实际的。母亲在检查作业时,一眼便看穿了我的小把戏,严厉地批评了我,“观察日记要写实,不能靠空想,得蹲下来看、沉下心记。”
第二天,母亲重新帮我泡了一把绿豆,陪着我每天观察。重写的日记里,没有了夸张的想象,只有满满的细节。“泡发第三天,绿豆裂开口子,芽尖约2毫米”“第五天,茎秆长到4.8厘米,根须绕着杯壁生长”……后来,那篇观察日记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还被贴在班里的后墙上。
想到这里,我忽然涨红了脸。这次写的材料,我仅凭以往的经验拼凑框架,既没有梳理分析近期的典型案例,也没有用心去了解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的现状,提出的意见建议放之四海皆可,难怪领导不满意。
母亲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拿着红笔指了指她在学生作文上的批注:“真实的细节,比漂亮的句子更有力量。” 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
接下来的两天,我沉下心来改材料:先去信访室、案管室调取近两年来的举报数据和典型案例;又到纪检监察室向办案一线的同事了解情况;还翻出往年的工作总结,对比分析工作成效。当我修改好的材料交给领导时,得到了“内容扎实、有血有肉”的肯定。
那天下班,我特意去买了一支红笔,和母亲那支样式相似,放在办公桌的笔筒里。它像是一位沉默的诤友,代替母亲时刻提醒着我:下笔用真心、笔下写实情。这支红笔里藏着的是母亲的教诲,是刻进日常里的家风,更是我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需要坚守的“笔下初心”。(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
编辑:林贵宏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