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从话剧《于成龙》感悟清廉之风
前不久,大型廉政主题精品话剧《于成龙》在南宁上演。话剧《于成龙》以清代山西籍能臣廉吏于成龙为原型创作。于成龙生于山西,清顺治十八年初仕广西罗城,在20多年为官生涯中足迹遍及广西、四川、福建等省份,从知县、知州升至督抚大员、封疆大吏,政声嘉隆、百姓爱戴。
一束束话剧里闪耀的光,照亮了一双双注视的目光。在话剧《于成龙》里,令观众最为感动的是,于成龙冒死开粮仓、赈济灾民、兴利除弊、惩治贪官污吏等一系列故事。这些环节以生动而细腻的故事情节,传递了于成龙一生秉持“不昧天理良心”的精神力量,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凛然正气直扑心坎。从《于成龙》话剧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话剧这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也能够对鲜活文艺形式赋能“清风传颂”获得更为具体形象的感悟。
弘扬清廉之风,讲好清廉故事。在文艺形式中,故事是最生动的载体,最能够教育与感化人。采用话剧等文艺形式,将清廉故事融入艺术体裁中,以“鲜活形式+精彩故事”,更能够提升表演的艺术水准,使艺术的力量与故事情感的触发点同时抵达内心,推动“有声”的艺术形式达成“无声”的教化效果。大型廉政主题话剧《于成龙》将历史回响的生动故事搬到舞台上,一个个故事随着光影变幻,剧情交织着起伏跌宕,主要角色感情饱满,特别是“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的形象渐入人心,并得到持续丰富,呈现触动灵魂的品格气节。因此,讲好清廉故事,我们要善于借助更好的艺术载体,寻找更具冲击力的表演形式,用形式强化呈现,用内容支撑形式,两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真正使“廉故事”与“廉文化”在人们心中“真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弘扬清廉之风,用好丰富资源。历史的册页中藏着丰富的清廉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纸堆中的记录,往往是枯燥与碎片式的。文艺形式的作用就在于其能够凭借鲜活性,让清廉内涵得到丰富的表达,呈现感化观众的强大生命力。于成龙奉公守法,爱民如子,他任职的地方清廉声誉鼎盛,既得到皇帝“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的赞谕,在老百姓中更有“于青天”的名声,甚至民间还流传“鬼有冤枉也来伸”的传奇歌谣等。话剧《于成龙》把“天下廉吏第一”“于青天”以及“鬼有冤枉也来伸”的传奇歌谣等化为舞台形式,借舞台语言、动作、道具、光影、歌调等,全方位全视角地表达清廉内涵,使之更具“沉浸式”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清廉为民等能量元素,“古为今用”就必须更为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艺形式,在丰富表达上下功夫,做好“视觉传达”文章,提供营养供给,让清廉内涵呈现出时代所盼,并强化时代传承过程的相互辉映,使之得到高质量的诠释。
弘扬清廉之风,诠释精神力量。文艺形式存在的重要价值是传递精神力量。越是鲜活的文艺形式,越是能够直击心底、引发共鸣,并能够使人从中得到感悟、汲取教益以及增强自信心,话剧《于成龙》集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丰富清廉内涵的表达以及深厚的廉洁理念传播于一体,成功地将历史人物于成龙的故事艺术性还原,生动地刻画出主要角色的精神风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畏强权、为民请命”以及以为民为本、清廉操守等廉洁理念价值得以传递。没有传递精神力量的文字不是好作品,话剧《于成龙》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也告诉我们,只有更好地把精神价值融入艺术审美体验之中,让文艺作品有了“血肉”“骨头”与“灵魂”合为一体的立体式支撑,才更有助于我们看见朗朗乾坤,并愿意投身其中,努力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鲜活的艺术形式赋能“清风传颂”,让我们更加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廉洁基因中汲取精神养分,发现其中蕴含的非凡智慧,充分发挥文艺形式的鲜活作用,讲好更多像《于成龙》一样的好故事,以廉润心,以洁践行,真正将廉洁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力弘扬清廉之风,让新风正气充盈心头。(贵港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