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清泉脉脉 廉政悠悠
暮色漫过山脊时,我总爱往山涧深处走。青苔裹着岩石,在晚风里浸出湿凉,忽有潺潺声漫过耳畔,抬眼便见一泓清泉—— 它藏在松影间,像被揉碎的月光沉在石缝里,澄澈得能数清水底游弋的小鱼,能映出天上飘着的云絮,连落在水面的枯叶,都似成了画里的点缀。
山有清泉,方显灵秀;人有清怀,才见风骨。为官者掌一方权柄,护一方百姓,那颗心,本该如这山涧清泉般透亮,那份行,也该似这清泉般坦荡。廉政是泉之魂,涤荡着私欲的尘埃;勤政是泉之流,滋养着人间的烟火。二者相融,便成了涤荡心灵的清流,成了润泽社稷的甘霖。
清泉的美,从不是张扬的。它不似江河奔涌,也不似湖泊浩渺,只安安静静地淌着,把每一寸澄澈都摊在阳光下。石子在水底铺成细碎的玉,小鱼摆尾时漾开的涟漪,都看得清清楚楚—— 没有一丝遮掩,没有一点藏掖,这便是清泉的底气。
廉政亦是如此。权力本该像这清泉,在阳光下舒展脉络。决策时把门窗敞开,让百姓看得见每一步考量;办事时循着制度的轨道,让程序里没有暗角。就像老人们常说的“水清则鱼欢,政清则民安”,当权力褪去了隐晦的外衣,公信力便会像山间的青松,稳稳扎根在百姓心里。古人讲 “公生明,廉生威”,这 “公” 与 “廉”,不就是清泉般的透明吗?它映得出是非曲直,也映得出人心向背,让百姓望着那股“清”,便敢托付、愿追随。
清泉的澄澈,从不是天生的。山巅的雨露要历经四季,穿过岩层的缝隙,滤去泥沙,才能汇成这一泓透亮。为官者的“清”,也需这般修炼。面对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要守得住“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劲;面对人情里的缠缠绕绕,要护得住“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晨起时对着镜子省察,夜深时伏案反思,像《礼记》里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把私心杂念一点点滤掉。唯有心底干净了,手握公权时才不会偏,身处高位时才不会忘本——就像清泉守着源头的洁净,才永远不会浑浊。
山涧的清泉从不会干涸。它的源头藏在深山更深处,是百年的雨露渗入土壤,是千年的积雪融化成溪,一点一点汇聚,才让这水流永远鲜活。若只守着一潭死水,再清的泉也会变成臭泥塘;廉政的价值,终究要靠勤政的“活水”来延续。
翻开史书,满纸都是清泉般的身影。屈原行吟泽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是为家国奔走的执着;范仲淹登楼远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是为百姓谋福的胸怀;于谦面对危局,“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是为初心坚守的刚直。这些先贤,就像一道道清泉,汇成了中华民族的廉政长河,流到今天,仍在滋养着我们——提醒着每一位为官者,勤政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清泉最动人的,从不是它的清澈,而是它默默地滋养:浇活了岸边的野草,润透了地里的庄稼,连路过的山雀,都能喝到一口甘甜。勤政便是这般 “不争”的奉献。不必站在台上高谈阔论,只需走进田间地头,听听百姓说今年的收成好不好;不必计较功绩多少,只需坐在办公桌前,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一一办妥。有干部在暴雨天趟着积水疏通沟渠,有干部在深夜里为贫困户核算补贴,这些细碎的举动,就像清泉流过土地,悄无声息,却让百姓的心里暖得发烫。
暮色渐浓时,我又望了一眼那泓清泉。它还在静静流淌,月光落在水面,泛着细碎的光。忽然明白,廉与勤,本就是清泉的两面:廉是泉的底色,守住了这份“清”,才不会迷失方向;勤是泉的流动,保持了这份“活”,才不会失去价值。没有廉的勤,像断了源头的河,再汹涌也会干涸;没有勤的廉,像结了冰的湖,再洁净也无生机。
每一位为官者,都该做一泓这样的清泉。在物欲里守着澄澈,用廉洁涤荡私心;在岗位上保持流动,用勤政温暖民心。让这股清流,流过城镇的街巷,流过乡村的田野,流过百姓的心头,最终汇成江河,奔向民族复兴的大海——那时,风里会带着清泉的甘甜,人间会满是祥和的烟火。(兴安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