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甘为人民打长工——游李明瑞俞作豫纪念公园有感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李家辉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 18:07 打印

  暮秋的风裹挟着清冽的凉意,掠过圭江河畔的草木。踏着落叶,我步入李明瑞俞作豫纪念公园。

 

  园门古朴庄重,“李明瑞俞作豫纪念公园”鎏金大字在秋阳下熠熠生辉,宛若穿越时空的眼眸,静静凝望每一位到访者。入园便是笔直甬道,两侧香樟褪去盛夏浓荫,阳光穿透枝叶缝隙洒落,在地面织就斑驳光影,恰似历史镌刻的密码印记。

 

  沿甬道前行百余步,两座并肩矗立的烈士雕像映入眼帘。李明瑞将军戎装在身目光如炬,手持望远镜眺望远方,仿佛正洞察战场局势、指挥千军万马;俞作豫烈士身姿挺拔,右手紧握挂在腰间的军刀,眉宇间尽显革命军人的坚毅与果敢。雕像基座上,“李明瑞俞作豫烈士永垂不朽”十二个大字苍劲雄浑,基座四周摆放着市民自发敬献的白菊,花瓣沾着晨露,在秋风中轻颤,那是对烈士最纯粹的敬意与追思。

 

  驻足雕像前,我的思绪回溯到了烽火连天的岁月。1929年,李明瑞、俞作豫毅然舍弃国民党军队高官厚禄,投身革命洪流。同年12月,在邓小平、张云逸等同志指导下,李明瑞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红军第七军并担任总指挥;时隔两月,1930年2月,俞作豫以广西警备第五大队为基础发动龙州起义,组建中国红军第八军并任军长,建立左江革命根据地,李明瑞随后被任命为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统筹左右江地区武装斗争。然革命征途布满荆棘,1930年3月龙州起义失利后,俞作豫率部突围,辗转香港寻找党组织时遭叛徒出卖,9月在广州黄花岗高呼革命口号壮烈牺牲;李明瑞则率领红七军主力历经“小长征”转战五省,1931年春抵达湘赣革命根据地,在反“围剿”战斗中屡建奇功,却因王明“左”倾肃反扩大化,于同年10月在江西于都含冤牺牲。两位烈士虽牺牲于不同境遇,却皆以生命践行对党的誓言,赤子之心永镌八桂大地。

 

  穿过雕像,后面便是李明瑞俞作豫纪念馆。步入馆内,阳光洒在展陈区,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红色记忆与清廉初心。中央展柜里“转战千里”锦旗格外醒目——暗红丝绒面泛着岁月光泽,金线绣就的字迹虽已褪色,却仍能想见红七军转战五省的英勇身姿,这是1931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表彰其不屈精神颁发的嘉奖信物。锦旗旁的展板上,红七军战士回忆手稿复印件记录着动人细节:“北上途中粮食断绝,李总指挥常把战马让给伤病员,和战士们同吃野菜、共宿荒野”。展板下方还陈列着红七军“官兵平等”原则的历史文献节选,与这些回忆相互印证,清晰展现着共产党人克己奉公的本色。

 

  陈列栏前,几位白发老者正携孙辈驻足瞻仰,老者们讲述烈士故事,孩童们仰着小脸,眼中满是崇敬与向往。一位老者指着照片中的李明瑞将军,对孩子叮嘱:“要记住,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这些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他们不仅为我们打下江山,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心中暖流涌动。是啊,烈士精神从未远去,它如这秋日暖阳,驱散岁月的寒凉,也照亮着后辈前行的路。

 

  夕阳为公园镀上暖金,我坐在凉亭石凳上,指尖触着微凉石面,思绪仍停留在纪念馆的展品前。秋日公园的沉静,恰似烈士精神沉淀的模样,藏在史料与文物的温度里。身为纪检监察干部,那些同甘共苦的故事早已化作底气,让我们在面对诱惑时站稳脚跟、守住初心。而李明瑞、俞作豫用生命点亮的红廉明灯,一直默默照着前进的路,让我们每一步都走得更坚定。

 

  离园时,夜幕已悄悄漫过树梢,园内路灯次第亮起,柔和的光在雕像周身晕开一层暖黄。我转身回望,两座身影在灯光里愈发挺拔,衣袂褶皱里仿佛还凝着当年“我现在不是做官,是给人民打长工”的坚定诺言……(北流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