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月色洗荷
在我们村的东面,有荷塘一片。这荷塘是僻静的,白日里就少有人迹,何况这样深的夜。远远地,我便嗅着一股清芬,一丝丝,一缕缕,带着水气微润的气息,又仿佛夜的呼吸,似有若无,却又无声地牵引着我,因此脚步便不觉轻缓下来。
待走到近前,视野豁然开朗,那一片荷塘便全然铺展在我的眼前了。霎那间,这荷塘景色竟让人有些怔住了,脚步也钉在原地,不敢轻易再往前多移一寸,生怕这莽撞的凡体,惊扰了一场盛大而静穆的梦。
仲秋时节,月色真好。不过,这月光并不像古人吟诗作对时说的“皎洁”“如练”,那太过分明,太有棱角了。今夜的月光,是清丽又饱满的,流泻到荷叶上,叶子便不再是白日里那种油油的碧绿了,而变成了一种凝固的、清凉的,像一大块上好的翡翠,静静地卧在水面上。空气里的那缕清香,也仿佛更分明了。此时它不再是“一缕”,而是弥漫开来,成了无处不在的背景。这香气,也怪,你若是特意去嗅,它反倒躲闪开去,踪影全无;你若是不理它,只静静地看着水面,看着叶,它便又不期然地潜入你的呼吸里,带着水汽的润泽,还有荷叶特有的、微苦的清气。这香气,我甚至感觉到它是有重量的,在这万籁俱静的月夜,它沉甸甸地压住了周遭一切的喧嚣,连蛙鸣也显得遥远了。
月色在上面一层荷叶薄薄地敷上了一层银粉,叶子的脉络在光下隐隐地现出来,像一张张精妙的网。那些背阴的、或是挤在下面的叶子,则依然守着它们深沉的墨绿。于是,这月下的荷塘,便成了一幅层次分明、浓淡有致的水墨画了。最妙的,是晚风经过这里。它一来,整片的荷叶便跟着摇曳起来,不是乱动,那是一种缓缓的、有节律的起伏,仿佛大地沉缓的呼吸。这时候,便听见一阵极轻极碎的声响,是叶与叶摩擦的絮语,又像是藏在叶下的水波,被惊动了,发出的清响。风里带来的香气,经过月色的洗涤,愈发地清冽、纯粹,直透心肺,让人头脑里一切的混沌思绪,都沉淀了下去。
此时,我忽然想起古人关于荷的句子来。“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这些诗句美则美矣,如果用到眼前这片荷塘来,我觉得终究是太小、太巧了,像是掌心把玩的玉件,缺了这般浑然天成的气象。倒是那位写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是真正懂荷的。他将荷比作花中的君子,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你看它,生于淤泥,那是怎样一个污浊的环境,可它的根茎,却能从中穿过,不染半分;长于清波,水是何等洁净,可它的花朵,却从不显得妖媚,只一派端庄清华。这“出”与“濯”,是一种挣扎,也是一种洗礼。它不像松柏,生于峭壁,本身便带了孤高之气;它就在这最平凡、甚至最不堪的泥水之中,完成自身的纯洁。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屈的修为,是知其黑而守其白的大勇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通达是向内的,是虚心的;它的正直是外在的,是傲然的骨格。
月光静静地流泻着,我的心也像被这月光和荷香洗过了一般,变得透明而宁静。白日里的那些纷扰、计较、得失,在此刻看来,是何等的渺小与无谓。人若总能保有这般荷塘月色的心境,这污浊的尘世,或许也能变得可爱些罢。
不知不觉,夜已深了。月亮渐渐西斜,月色也愈发地清冷。荷塘边的草丛里,传来了露水凝结的声音。我站起身,准备离去。再回首看那一片荷塘,它又恢复了那种神秘的、梦一般的沉静。我知道,明日太阳升起,它依旧要迎接人们的赞赏与俗世的喧嚣,但此刻,它只属于这月光,这清风,这片无边的寂静。
今夜,我带着一身清香回到家,回味着方才的种种。那一片被月色洗过的荷,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许久都不会褪色。还有呢,今夜的月色,还洗涤了我的眼睛,洗涤了我的魂灵。(藤县纪委监委驻县交通运输局纪检监察组)
编辑:林贵宏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