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南门渡往事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韩颖欣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18:34 打印

  绣江如带,蜿蜒穿过容县腹地,千百年来既是滋养两岸的命脉,也是一道天堑,而南门渡,正如绣江襟带上的一枚活扣,扣紧了两岸的人烟往来,也串起了千年的历史风云。

 

  唐代容州刺史韦丹曾在此建造骆驼桥,连通南北两岸。岁月流转,桥梁早已湮没于历史洪流。自那时起,两岸往来便多倚赖舟楫,容州城南门的渡口应运而生,成为绣江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在相当长的岁月中,此地舟楫摇荡,浪花翻卷,人声不绝,维系着容县的交通命脉与民间生计。

 

  宋代以后,南门渡渐由民间乡绅集资经营,摆渡行为虽属小本经营,却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它不只是一处交通节点,更逐渐沉淀为容县人的集体记忆之地。熙攘之间,多少悲欢离合在此上演,多少货物商旅经此中转。而真正令南门渡超越地理意义、闪烁于历史长河的,是那些曾在此驻足的非凡身影。

 

  北宋年间,苏轼贬谪海南,在藤州与弟弟苏辙相会后,沿绣江而上,带着沉重的心情途经南门渡,绣江的波涛承载了他的忧思。三年后,苏轼自海南北归,沿绣江水路经容州访友。他与好友都峤山道士邵彦肃相晤言欢,临别之际,邵道士一路相送,二人同舟自南门渡口启程,顺流而下前往藤州。江天夜泊,月色澄明,苏轼挥笔写就《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诗中“相将乘一叶,夜下苍梧滩”之句,既是对当下友情的珍视,亦透出天涯羁旅的苍茫之感。一叶扁舟,两位知交,南门渡见证了这位大文豪人生逆旅中难得的温煦片段。

 

  五百余年后,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为考察都峤山岩洞地貌,亦至容州。在《粤西游日记》中,他记录道:“出南门渡江。”可见其自北岸南门渡口摆渡至南岸。数日后返程,仍是“北渡江入南门”。这平淡的“渡江”二字,是南门渡作为交通命脉最真实的日常写照,是无数寻常人与旅行者赖以通行的实用存在。

 

  上世纪七十年代,南门渡千年以来的使命走向终章。1971年,容县绣江大桥建成通车,天堑终成通途。2025年,容州大桥亦建成通车,进一步便利两岸往来,推动县域发展。昔日舟楫往复的渡口景象,彻底沉入历史长河。

 

  今日南门渡,不再渡人,仍在渡心。旧址附近建起南门渡家风家训廉政口袋公园,老榕垂荫,江风拂面,廉政语录与家训故事镶嵌其间,人们在此漫步、休憩,读史省身。旧渡口虽已不在,但其千年积淀的人文史意,并未随波逝去,而是以新的形式融入了县域发展,继续传递着淳风正气、岁月沉思。(容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