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贪泉映心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罗观霞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7日 17:33 打印

  余尝游岭南,至石门贪泉。传闻饮“贪泉”水者,心志便为贪欲所蚀,再难清净。此说流传千年,竟使过客避之,士人讳之,俨然一口井便定了人的清浊。游时值盛夏,泉如常,而游者往来嬉笑,不复避忌。

 

  又忆起《晋书》所载吴隐之事。此人赴任广州刺史,特至贪泉,酌而饮之,笑曰:“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夷齐者,伯夷、叔齐,古之廉士,不食周粟而亡。吴隐之借古喻今,道出本心:若心志坚定,纵饮贪泉何妨?其后他在任上清操愈厉,饮食不过菜蔬干鱼,去任时行囊萧然,证实其言不虚。

 

  想来世间物事,何曾有移志易心之能?古人云:“橘逾淮为枳”,不过水土之别,橘之为橘,其性未改。人心若橘,自有定质,非外物可轻易动摇。那贪泉不过是石隙中涌出的一脉水,清冽澄澈,与万千山泉并无二致。所异者,唯人心之投射罢了。

 

  又记包拯知端州时,当地盛产砚台,前任官员往往征取数十倍于贡额,以赠朝中权贵。包公到任,只命制足贡数,任期届满时,一方端砚也未带走。当地人欲赠其佳砚,包拯正色道:“吾一日用墨不过数滴,要如许多砚台何用?”此非砚台之过,是人之过也。若心无贪念,纵有美砚盈室,亦不能动其分毫。

 

  观今世态,常见有人将过错推于外物。或曰环境使然,或曰时势所迫,甚或将贪腐之责委于一泉一石,实乃荒谬。昔日子罕辞玉,曰“我以不贪为宝”;公仪休嗜鱼而不受鱼,畏失相位而不得食鱼。贤者所以为贤,非因外物无诱,而在心中有尺。

 

  世间本无贪泉,亦无廉泉。泉只是泉,映照的是饮者的本心。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如此而已。人若能守心如一,则处处皆可见廉泉;若心志不坚,则无处不是贪泉。

 

  今人处世,当知万物皆镜,照见的终究是自己内心的模样。贪廉之辨,从不在外物,而在方寸之间。守得心源澄澈,纵处万千诱惑中,亦如荷出淤泥,不染不妖。如此,则贪泉之说不攻自破,清平世界自在人间。(陆川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