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寒露清秋 心怀暖阳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曹丽萍 唐菊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 18:04 打印

  寒露至,秋意浓,一缕清风拂面过,携带着季节更迭的密语。天空如洗,高远而明净,天色微明,群山醒了,云雾也醒了。雾在山间游动,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缥缈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或淡或浓, 如同老画家轻蘸水墨,在蔚蓝的画布上勾勒出一抹淡淡的银灰。但见,林间小径,落叶铺金,每一片黄叶都是时间的信使,它们缓缓飘落,旋转着,舞动着,最终归于尘土,完成了一场关于生命轮回的优雅谢幕。脚步踏过,是细碎而清脆的声响,那是秋天独有的乐章,低吟浅唱,诉说着岁月的静好与沧桑。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时节,鸿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深秋时分,雀鸟也无处寻踪,这时海边突然多了很多蛤蜊,由于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菊花也在此时开放,因此第三候为“菊有黄华”。

 

  此时,天气已进入深秋,大雁南归,蝉噤荷残,宋代王安石《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诗中有“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的诗句。

 

  菊花,又叫黄花、九花,素有“花中隐士”“花中君子”之称,深得文人墨客喜爱。古人写寒露与菊的名句不少,如宋代诗人吴芾诗言:“菊色滋寒露,芦花荡晚风。一樽谁与共,独立意无穷。” 宋代的苏东坡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元稹诗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些诗都不约而同地描写出了菊花的风骨和气节。深秋时节,唯有菊花在此时节不畏惧寒,傲霜斗寒绽放,显露出一种风骨。令人也不禁感叹,到底是这寒气渐起的时节,造就了高洁的菊,还是这菊,妆点了这万物深藏的秋?我认为菊是秋天的精华,占尽了深秋的风情,所谓“菊花正盛秋意浓”。

 

  但唯有一点,是谁都不会反驳的,那就是,菊之所以被尊为花中君子,除了大自然赋予其清丽脱俗、花香四溢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恐怕是其品性高洁、风骨清奇的气节情操使然吧。菊有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彰显着花之隐逸者的坦荡胸襟;菊有毫不退缩,迎难而上的高洁坚韧的高贵品质。我认为菊花的坚贞、坚韧与不屈与纪检人的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相吻合。

 

  寒露有意染彩菊,尽享金秋璀璨。菊的气节、德行、操守,从古至今,激励着一代代的纪检人! 它与寒露一道,告诉世人,再艰难的环境,亦当心怀暖阳“阅尽满眼秋色,最是人间值得”。(桂林市纪委监委)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