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秋访陈子涛纪念馆
九月的风已带来几分凉意,在烈士纪念日前夕,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玉林市玉州区陈子涛纪念馆。这处安静的院落藏在市井烟火间,却像一座精神灯塔,让每一个前来寻访的人,都忍不住放慢脚步、放轻呼吸。
来到纪念馆门前,两侧的对联首先映入眼帘:“一生碧血,濡毫作剑驱妖孽;百载高歌,浩气丹心入梦魂。”刚劲有力的笔触书写着陈子涛——这位玉林籍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文萃》三烈士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优秀新闻工作者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这对联,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那段历史的探寻之门。
通过展板上的详细介绍,我了解到陈子涛的成长历程和革命轨迹。1920年,陈子涛出生于鬱林城南门新地村的一个教师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子涛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成为鬱林初中学生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的骨干分子,先后在广西日报社、《华西晚报》工作,多次勇敢揭露国民党的丑恶现象。抗战胜利后,陈子涛先后负责中共上海地下党创办的《评论报》周刊和《消息》三日刊,并承担起主编《文萃》的重任,持续揭露当时国民党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玩弄假民主、假和平的花招,同时传达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反映广大群众的呼声和意志。1947年,国共和谈破裂,无数共产党人遭受迫害,但陈子涛依旧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1948年,由于叛徒出卖,陈子涛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最终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馆内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份份泛黄的文献资料、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陈子涛烈士的英雄事迹。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只静静躺在玻璃柜中的公文包,虽然只是复制品,却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重量。讲解员说,当年陈子涛就是背着这样的公文包,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包里装的不是个人的衣物细软,而是一篇篇揭露黑暗、唤醒民众的文章,是传递革命火种的秘密文件。公文包的提手处有一道道浅浅的压痕,那是无数次被他紧握的痕迹,是他被搜捕时护在怀中的温度,也是他用文字为枪、以笔为刃的见证。
站在陈子涛的铜像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面容坚毅,目光如炬,眉宇间既有文人的儒雅,又藏着战士的坚毅。此时,我脑海中不禁想起陈子涛对要求入党的两位《文萃》工作同志发出的灵魂三问:“入党吗?很好!但请你先考虑一下,你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吗?被敌人逮捕了你能保守秘密吗?你能永远服从组织吗?”这振聋发聩的三问,不仅是对当年要求入党的同志的考验,更是陈子涛自己用一生践行的庄严承诺。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已经西斜。我望着巷口来来往往的人群,只见孩子们背着书包嬉笑奔跑,老人们在树下悠闲地聊天,这国泰民安的景象,不正是陈子涛等无数先烈用生命守护的未来吗?我回头望了一眼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英雄已逝,英魂长存。我们这一代人,也当在铭记中前行,让先烈们用热血点燃的星火,在新时代永远闪耀。(玉林市玉州区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