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丨父亲的旧皮鞋
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傍晚,我攥着同学小李新买的随身听回到家,看到父亲又在修补他那双旧皮鞋。空气中弥漫着橡胶水和皮革混杂的气味,我憋了一路的委屈终于爆发:“爸,你和李伯都是同一个大院的人,为什么人家家里要什么有什么,我家就得一直这么省?”
父亲手里的动作停了一下,抬起头,脸上没有责备,反而有种我那时读不懂的神情。他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些许自嘲:“孩子,咱是不敢贪的,但就一个好处。”他笑着说,“踏踏实实,晚上能睡一个好觉。”
那时,“踏实睡觉”,在我听来,轻飘飘的。我渴望的是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丰衣足食”,是能让我在同学面前不自卑的物质保障。甚至,我心里还埋怨过父亲的“胆小”和“不懂变通”。
直到多年后,我穿上检察蓝,又转岗到纪委监委工作,亲眼看见一个个曾经“锦衣玉食”者可悲可怜的下场,才真正掂量出父亲那句话的份量。
我参与办理的第一个案子,当事人就是我父亲一个昔日的同事。他已经退休几年,我曾见过他来我家与父亲喝茶下棋。谈话室里,往日的意气风发荡然无存,他双手掩面,肩膀剧烈地耸动,从指缝间漏出的,是绝望的嚎啕。“我对不起孩子……对不起这个家……”他反复念叨着。那一刻,灯光冰冷,映照着他花白的头发,与我记忆中那个谈笑风生的叔叔判若两人。我忽然想起父亲,想起他修补皮鞋时专注的神情,想起他夜深人静时均匀的鼾声。那种“踏实睡觉”的寻常,在此刻的对比下,竟显得如此奢侈和珍贵。
我见过太多类似的案例,他们并非生来就是贪腐者,往往始于一次“人之常情”的收受,一个“下不为例”的侥幸。他们用权力换来的“丰衣足食”,如同沙滩上的城堡,看似华丽,潮水一来,顷刻崩塌,留下的只有法律的严惩、家庭的破碎和一生的污点。那份用不安与侥幸换来的“富足”,代价何其沉重!
穿着一双旧皮鞋,走过一生的平凡路。回过头看,我的父亲,那位曾经的基层干部,他用几十年的“清贫”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古人云:“心安茅屋稳。”父亲的“不敢”与“不会”,并非缺乏能力,而是源于内心对规则、对法纪、对群众信任最朴素的敬畏。那是一种无需担惊受怕的内心安宁。这种敬畏,让他在面对诱惑时,能划清清晰的界限。这份安宁,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衡量的精神资产,这是平凡的生活执守,也是不平凡的岁月之光。
穿着一双旧皮鞋,走村入屯的父亲,脚下生风,披风历雨,一生无悔付出。父亲从未给我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的行为本身,就是最生动的家风教材。他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待群众的将心比心,对待利益的淡泊清醒,像细雨润物,无声地塑造着我的价值观,他让我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占有多少物质,而在于他创造了什么,守护了什么,留下了怎样的口碑!
“什么事情最令我难忘?”父亲曾回答过我这个问题,他说,那时,村民家有孩子考上了大学,想到报喜的第一个人就是他,村民说孩子能安心读书,多得他的支持与帮助,其实,自己知道,那是自己落实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阳光洒进了更多人心坎。
再贵的东西,贵不过品格与精神的传承。父亲修补过的一双旧皮鞋,那就是家风的诠释,就是穿越时光、历久弥新,值得世代守护的传家之宝。(贵港市纪委监委)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