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丨药香寄清风
叔叔的药店,是小城一处温暖的地标。每日清晨,店门如约敞开,映照着小城的烟火人间。店内,地板光洁,药柜锃亮,各色药品陈列井然,空气中弥漫着令人安心的药香。
“药是救人命的,掺不得半分假。”这句话,不是挂在药店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叔叔骨子里的信条。药品,是治病救人的根本,叔叔经营药店,最重“诚信”二字。他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货,确保每一味药都安全有效。
这份坚守,并非没有诱惑和挑战。一次,有供应商上门,推销一批价格极低的药品。叔叔细查之下,发现生产日期存疑,质量难保。他当即回绝:“这钱,我不能赚!”哪怕利润高昂,他也毫不动摇。
医者仁心,乡亲们抓药时紧锁的眉头,口袋里掏出的皱巴巴的零钱,都让叔叔于心不忍。深知病痛本身已是压在乡邻肩头的沉重负担,叔叔精打细算,苦心经营,在药品销售上不追求过高利润,以绵薄之力帮助乡亲减轻一点负担。
“王婶,这药钱不急,孩子吃药要紧。”“李伯,零头抹了,您老别记挂。”这样的话语,几乎成了他日常的“口头禅”。他好像不是在做生意,更像是在履行一种无声的承诺,让困顿之家也能触摸到健康的希望,让药香驱散病痛的阴霾。
多年前,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来买治慢性病的药,翻遍口袋,钱仍不够。望着老人无助的眼神,叔叔毫不犹豫地从药柜取出药,塞到老人手中:“大爷,药您先拿去治病,钱的事,以后再说。”这样的情景,在叔叔的药店里并不鲜见。他的善良与正直,赢得了小城人心底的敬重与信赖。
叔叔不仅律己甚严,更将这份坚守言传身教。
儿时放暑假,我们常去药店帮忙打下手。一次,一位顾客买了些常用药,付了钱就急匆匆离开了。我没有认真清点钱数就入了账,盘账发现后也未在意。叔叔知道后,脸上的温和褪去,神情是少有的严厉,他说:“孩子,钱虽不多,关乎的是诚信与声誉。任何时候,良心都不能丢。”
那一刻,我脸上火辣辣的,心底涌起的不仅是羞愧,还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从叔叔的话语中读出了“原则”二字沉甸甸的分量,明白了叔叔日复一日地整理、核对背后蕴藏着一种不容玷污的坚守。彼时,窗外的清风拂过,与店内幽幽的药香悄然交融。我知道,这缕清风,终将吹散迷雾,抵达更广阔的天地。
后来,当我走上工作岗位,面对远比金钱更复杂、更隐蔽的诱惑和挑战时,我就会想起叔叔澄澈坚定的眼神,和那句平静却如惊雷般响在耳边的“良心不能丢”,警醒着我保持清醒的头脑,守住原则和底线,不在欲望与诱惑迷宫中迷失自我。
时光荏苒,小城的面貌日新月异,叔叔的药店依旧在小城一隅静静守候。大门上的漆色变旧了,药柜的边角磨得更圆润了,叔叔的鬓角也染上了风霜。柜台后那双眼睛里的光芒,那份对药品质量的苛刻,对乡亲疾苦的体恤,对良心和原则的坚守,却从未改变。
几日前,特意去药店看望叔叔。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店里,空气中浮动着熟悉的、令人心安的百草芬芳。见我来了,叔叔一边整理药品,一边问起我的家庭和工作情况。临走前,他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去中药柜前摸索了一会,拿出一小包用牛皮纸仔细包好的黄芪塞我手里:“新到的,知道你总熬夜,泡水喝补补气。”
接过那包药材,我心头蓦地一热,掌心竟觉得沉甸甸的,仿佛托着的不是药材,而是千钧的重量。
我霎时间明白,所谓家风,不过是长辈把最珍贵的品格,像传递这包药材一样,郑重地交到我们手里。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像守护生命一样,守住这份沉甸甸的嘱托,让那清朗家风伴着幽幽药香,穿越岁月的长河,拂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容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