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丨秋柿凝香
“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寒露之后,天气日渐寒凉,万木凋零,当第一缕秋风轻柔地拂过古豳大地,带来丝丝凉意的时候,我知道,老家门口的柿子红了。
每当这个时节,看着一个个红彤彤的柿子,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我便想起了母亲的柿饼,那颜色橙红敦厚,那口感软糯香甜,是我一生最甜蜜的记忆。她教育我品尝柿子需要有耐心,只有在最成熟的时候才有最甜美的滋味。
祖屋门口的柿子树,是在我懵懂童年时,母亲从集市上买回来亲手种下的,到我上初中时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每当霜降,树上的柿子由青变黄时,村里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便一窝蜂涌到我家,赶赴这场秋收之约,邂逅最美“柿”光。偌大的院子人声鼎沸,便上演了“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热闹繁荣的劳动景象。只见母亲娴熟地用叉杆把“俊俏”的柿子叉下来,不一会功夫,在全村小伙伴的帮助下,满树的柿子便“扫荡”落地。看着“战利品”,小伙伴们乐此不疲,母亲给小伙伴们兜里装得满满当当地让他们带回家,与全村人分享着丰收的喜悦。看着地上金灿灿的柿子,母亲对我们姐弟几个说,“柿子用一整个冬天来休养生息,用了一整个春天来开花,用了一整个夏天来结果,然后才在秋天结出丰硕的果实。”待小伙伴们离开后,母亲便把柿子做成柿饼,晒好的柿饼,母亲是舍不得吃的,除了让我们姐弟尝尝新,大多拿到县城集市去卖掉,换回油盐酱醋和我们的书本、学费。
记得一次,母亲挑着一背篓柿饼去镇上赶集,用卖柿饼的钱买了一本新华字典。自此后,母亲开始用它教我们识字。她最先教我们认识的是“百善孝为先”,再后来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姐弟几个理解母亲的辛劳,为了不让她失望,奋发学习。就在这样的激励下,我们在未入学时就学着认字,学习速度精进,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人民日报》了。
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姐弟几个都考上了大学,圆了母亲读书人的梦。后来,我去外地求学,每当经过有柿子树的地方,就想到了母亲的那句话,我深深地明白每一种植物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花期,每一个人也都有专属于自己的魅力时刻,如果你的高光时刻还没有出现,那说明你正在生长,正在开花,正在为结出丰硕的果子酝酿。
参加工作后,奔波之中,我时常想起那棵柿子树,它不仅仅是一棵树,它是家乡的象征,是亲情的纽带,是岁月的见证,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无法割舍,无法忘却。它承载着我的过去,连接着我的现在,也指引着我的未来。(桂林市纪委监委)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