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州区:擦亮村级监督“探头” 提升基层监督质效
近日,玉林市玉州区纪委监委通报曝光仁东镇某村擅自以“绩效工资”形式将村集体资金发放给村“两委”干部的违规发放补贴问题,教育警醒村(社区)干部以案为鉴,深刻汲取教训,时刻绷紧纪律之弦。
村(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党员干部的纪律作风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玉州区纪委监委紧盯村级小微权力运行,在做实日常监督、完善监督机制、强化专项治理、深化警示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该区纪委监委坚持“教育在先、提醒在前”,以廉政谈话提醒为抓手抓好日常监督。督促镇(街道)包村领导或纪委(纪工委)书记对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党组织书记对村“两委”其他成员、村班子成员对其他党员进行谈话提醒,打好廉洁“预防针”,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及时提醒纠正基层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督促基层干部廉洁规范履职。
针对村级监督点多面广、监督力量分散薄弱等特点,该区纪委监委健全完善监督机制,统筹区、镇、村三级监督力量强化基层监督。其中,日常工作由村务监督委员不定期“巡检”,重点工作由区纪委监委、镇(街道)纪委(纪工委)以及村务监督委员会“三级联动”督查,并建立健全与组织、农业农村、民政、财政等有关部门信息共享、线索移交等协同机制,强化对村(社区)民主决策、“三资”管理、工程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监督检查,促进同题共答,打通基层监督中的堵点难点。截至目前,先后查纠财务管理不规范、违规发放津补贴、未按要求执行村集体经济“四议两公开”等相关问题9个。
此前,该区纪委监委在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时,了解到绿杨社区集体土地长期闲置的问题,随即对有关街道、社区有关负责人谈话提醒,要求落实责任,加强“三资”管理,并纳入问题清单强化跟进监督。在该区纪委监委监督推动下,名山街道和绿杨社区主动作为,认真研究解决方案,经多方协调和争取,盘活了原有的闲置地,成功引入新能源汽车城项目。项目建成使用后,带来180多个就业岗位,社区集体经济由原来每年90万元提升至300万元,群众收到集体经济分红由原来每人每年200元提升至500元。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和腐败问题多发领域。该区纪委监委找准“小切口”靶向纠治,紧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违规处置村集体“三资”等问题开展专项监督。工作中,建立“委班子成员包片督导、包专题负责、分片协调”的联动机制,委领导带头深入职能部门指导问题线索排查,并督促及时移送,严查快处有关问题。截至目前,农村集体“三资”问题立案28件29人,敦促退回款项300多万元。
为筑牢村(社区)干部拒腐防变思想堤坝,该区纪委监委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身边人身边事以案明纪、以案说法。今年以来,对村(社区)干部进行党风廉政教育专题授课4场次,注重把握村(社区)干部的特点量身定制授课内容,既讲政治理论,也讲形势政策,既讲典型案例,也讲身边故事,推动教育从“入耳”到“入脑入心”。同时,通过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通报曝光典型案例、打造一批村级廉政文化阵地等举措,常态化精准化做实村(社区)干部警示教育,切实将清正廉洁理念传导到基层、覆盖至末梢。(玉林市玉州区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