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我的信访情缘
时光如流水,又是一年清秋时。不知不觉间,我到凌云县纪委监委信访室工作已一年有余。
初到信访室工作的那天,2号楼“忠诚、干净、担当”6个大字格外醒目,笔锋刚劲有力,像一道无声的誓言,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庄重的气息。我忽然读懂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分量——我们不仅要倾听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更肩负着监督执纪、守护公平正义的重任。
听到委领导和王主任说得最多的就是“保密纪律”,这也给我敲响了一记记警钟,在我耳边不断回响,让我在工作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不准以任何形式泄露、扩散举报人信息以及举报内容”,王主任指着接访室墙上信访举报工作“十不准”,语气严肃又恳切。我攥紧了手里的笔记本,把“保密”两个字重重记在纸上,更悄悄刻进了心里。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信访工作不仅要倾听与解决问题,更要守护好举报人交付的信任。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信访举报工作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前沿阵地”,它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纪检监察机关倾听民声、体察民情、维护民利的“关键窗口”。
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刚到信访室工作不久,收到群众反映关于伶站瑶族乡均亭村那力屯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自然减员直补资金有关问题线索后,我立刻协助王主任带信下访,一头扎进调查核实的工作里。
在违纪款清退现场会上,当3150元补贴款重新交到群众手中,看着他们脸上舒展的笑容,连眼角的皱纹都透着暖意,那一刻,连日奔波的疲惫烟消云散,只剩满满的成就感。我终于懂得,信访工作从不是冰冷的文件往来,而是替老百姓托住沉甸甸的希望。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第一次独立接访的经历,我至今难忘。那天坐在接待室椅子上,心跳快得像要冲出胸腔,指尖都发颤。忐忑间,一位卖草药的老人怒气冲冲地走进来,满脸通红、声音沙哑,反复诉说摊位被占的委屈,话里满是“这是我一家人吃饭营生”的焦虑。我连忙起身,给老人倒了杯热茶递过去,也给自己倒了一杯,试图通过喝茶平复慌乱的心,静静听他把话说完,偶尔点头回应。等老人情绪稍缓,我一边帮他填信访举报登记表,一边轻声引导:“大爷别着急,咱们按程序来,您的情况我都记着,一定帮您想办法。”
事后,我立刻拿着登记表与相关纪检组对接,又联系县市场监管局、城建执法等部门,商量解决方案。当老人的摊位终于得到合理安置,老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那一刻,我忽然清晰地意识到:我的工作,不只是处理一份诉求、解决一个问题,更是在守护一个家庭的生计,维系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原来这般重要,多么有意义。
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每季度一次的公开接访活动,是我们信访室最忙碌的时候,更是我们面对面为民办实事的最好时机。
提前一周,我们就要在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发布公告,反复核对接访时间、地点、典型案例、宣传板报、接访人员信息等等,生怕一个疏漏耽误群众诉求;制定方案时,引导登记、接谈记录、线索移交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细化分工。王主任总带头加班,逐字逐句打磨方案,连群众休息区的热水是否够热、座椅是否摆得整齐、台签是否清晰,都考虑得细致周全。比我先到信访室工作的小祝也毫不松懈,提前整理好过往信访案例,把常见问题的处理流程分类标注,方便接访时快速查阅。
她们的身影,让我真切看到纪检监察“老带新、熟带生、强带弱”的结对模式,在为民服务的实践里焕发光热,赋予我榜样的力量。我学着她们的样子,在每一件小事上尽心、在每一次服务中尽责。
如今,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一年,我见过问题解决后,群众眼角闪着的泪光;听过诉求回应时,他们握着我的手说的那句 “谢谢”;更记得举报人得知信息被妥善保护时,那声放下心来的叹息。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份与群众心贴心的工作。
一年信访干部,一生信访情缘。这一年的经历,让我懂得了信访工作的意义,也让“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忠诚干净担当”的誓言,从字面上的概念变成了融入血脉的坚定信念,陪伴着我、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一颗炽热的心去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凌云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