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碑刻里的基层治理密码——广西恭城蟠龙村古训条规的当代启示
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蟠龙村祠堂正厅,一块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的碑刻历经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碑文中“善行贵于善成,有为期于有守”的治理理念,既是族群精神遗产,更蕴含基层治理的法纪基因与德治密码,其彰显的集体意识与规矩精神至今鲜活。
碑刻开篇即立“孝悌忠信,乃传家至宝”的治家准则,直指家风建设的根基作用。援引《礼》中“父兄之教不严,子弟之率不谨”古训,明确“弟子犯上背逆者,宜责成父兄以端”,警示“蒙养无为、溺爱,自贻伊戚”。这种将家庭教育与行为约束结合的智慧,把“严管就是厚爱”融入族规,通过明确父兄责任筑牢行为防线,使守规矩、重品行成为村落文化基因。
在村集体“三资”监管上,碑刻上有两处规定精准严谨,明确了划定田产、村后长山是集体财产,属于村众共同所有,村民都不得让祖田荒芜,并要求严格管理,收支公开,不得私吞侵占。
第一条是:“一切钱、谷出入完粮等件,均轮二人共管。其数目务要年清年款,不得私自入侵。田业并后龙长山,乃祖宗血食所关,各房耕种不得荒芜、暗侵。长山树木不许强挖盗砍,倘有不依,除合族捆责外,另罚钱二千四百文入祠公用。”
第二条是:“另有村后长山树木一切系村众所占。”
这种权属清晰、管理规范、监督公开的设计,与当代农村“三资”监管要求一脉相承。数百年来,村庄延续账款公开、年清年结传统,重大公益项目捐资明细勒石公示,如今祠堂捐献石刻与公益建设公示碑,既对捐献者精神鼓励,又以透明凝聚集体共识,现在村庄多处道路、供水等公益建设,皆有捐献公示碑刻。
规矩约束催生了生态自觉。碑刻中资源保护条款经代代践行,让“长山树木不许强挖盗砍”成为骨子里的规矩,使村庄数百年保持完整生态。时至今日,村前后绿荫葱翠、古树参天,这份生态馈赠印证“按规而行,习惯成自然”,彰显纪律对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
碑刻饱含民生关怀。有条款规定:“族中贫富不一,如有贫穷孤独病故者,在祠内出钱二千文作棺木之费。殡葬等事由合族人凑办。”体现集体对弱势群体的兜底责任,这种预见贫富差异、提供基本保障的设计,将“为民服务”融入族规延续至今。此前村中一位“五保户”过世,因资金还没及时到位,“同堂屋”的族人经过商定,22户人家每户捐助800元,并集体停工一天为其办理了简单的葬礼。
协同议事是发展关键。据老人回忆,数百年来遇重大事项需筹集人财物力时,必启动村众议事。上千亩梯田的开拓需整体布局与长期协同,古村落构筑靠集体智慧代代传承,这些成就正是 “有事好商量”民主理念的实践,为乡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蟠龙村百年碑刻恰似基层治理“活教材”。其严家教、明产权、重公开、护民生、聚合力的智慧,是传统乡村“规”与“德” 的结晶,为当代基层纪检监察与治理现代化提供镜鉴——规矩立实处、民心聚一处,方能筑牢乡村善治根基。(恭城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