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一次“走心”的回访教育
“以前总觉得低保审批是‘老规矩’,走个流程就行,现在才明白,每一次签字都连着纪律红线,关系着公平正义。”近日,我和同事再次找到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原民政所所长李某某开展回访教育时,他看着手中的处分决定书,语气沉重而清醒。
此前,因在办理低保申请过程中严重失职,导致有3名公职人员家属的粟某某户违规通过低保审批,享受了两年低保,李某某受到政务警告处分。面对组织的初次回访,他有些抵触:“村里报上来的,我就按程序批了,谁知道他家情况那么复杂?”
面对他的不解,第一次作为回访组组长的我不得不思考,该如何让他真正明白,别人的不负责任不是他失职的“挡箭牌”?
为了解和掌握李某某受到处分后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我在其处分决定下发不久后,就走访了他的领导和同事。
“受处分后他变得比较消极,对工作也失去了信心……”李某某同事说的话引起了我的担忧,处分的目的绝不是“打垮”干部。
“他把‘惯例’当标准,把‘信任’当免责,责任意识严重缺失。”分管领导的话点醒了我们,受处分后,李某某一直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
为找准李某某的“良药”,我们对粟某某户所在的村进行了走访。走访中有村民反映:“当时就觉得奇怪,老粟家条件不差,怎么吃上低保了?但没人敢问,以为是‘上面’有安排。”听到村民的话,我心里有了主意:如果李某某知道因为他失职,导致部分村民对惠农补贴失去了信任,他会不会被点醒?
随后,我们镇纪委向主要领导汇报,沟通协调民政部门,安排他作为调查员,全程参与一起疑似村民违规申请低保问题的实地核查。我内心有些忐忑,这次“以身入局”能唤醒他的责任心吗?
令人欣慰的是,一场核查,真的带来了一次觉醒。“我其实不是不知道规定,只是心存侥幸……是我的失职导致国家资金流失,让政府公信力受损……”实地核查后,李某某深受触动,主动作出深刻检讨。看到他开始自我反思,我内心的石头终于落地。我们趁热打铁,指导他梳理廉政风险点,建立个人“履职警示录”,列出8条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李某某还推动完善了镇一级的低保审核机制,甚至主动在民政业务培训会上剖析自身案例,为大家敲响警钟。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在工作上的转变。在近期一次低保动态调整中,面对一个背景复杂的申请户,他坚持查清所有信息,并亲自参与核查。当申请人表示不理解时,他耐心解释:“该发的钱一分不少,不该发的钱一分也不能错。”听到这番话,我知道,纪律的红线已经在他心中树立。我也深刻感受到回访教育是扶人一把的“援手”,每一个受过处分的干部,心里都埋着担当的种子,我们的责任,就是以春雨般的教育,助其破土重生。(桂林市临桂区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