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品味“杯中玉”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杜菲菲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9日 17:45 打印

  夏日,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空气凝滞如蒸笼,万物仿佛被热浪裹挟,连风都带着滚烫的喘息。而在玉林茶泡制作工坊里,一枚枚玲珑雪片透着一股沁人的凉意——那便是玉林茶泡了。它们卧在青瓷碟中,通体皎洁如凝脂,錾刻的兰草纹路纤毫毕现,似有清风正从叶脉间穿过。

 

  近日,我拜访了玉林茶泡技艺传承人陈师傅。说起茶泡,她向我娓娓道来:“玉林茶泡起源于宋代,因质地形似美玉,被誉为‘舌尖上的艺术品’,近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制作茶泡的原材料是黑皮冬瓜,经千刀万錾,清水涤荡,糖霜淬炼,才成这冰清玉洁的模样。”只见她手执錾刀,如执戒尺,削皮去瓤,只取近表皮最致密坚净的瓜肉。刀刃游走间,需摒息凝神,腕底沉静如止水——轻则纹浅易碎,重则坯裂成伤。“心浮气躁,錾不出好茶泡。” 她伏案多年,剔去浮夸的瓜瓤,只留紧实的风骨,指尖在冬瓜上刻下“清风徐来”等祝语或梅兰竹菊、莲花等纹样,亦刻下玉林人对清白品格的千年执着。

 

  看到一块质朴的冬瓜坯几经錾刻,在陈师傅一双巧手的不停翻飞下,变幻出无数让人惊叹的纹样,我也忍不住体验这充满魅力的非遗技艺。手中刀锋划过冬瓜的沙沙声,如春蚕食桑。我总贪快,刻的竹枝歪斜无力,陈师傅便在旁提醒:“剔去急躁,慢工才显真章。”她手把手耐心传授,随后将冬瓜坯在清水中反复浸泡漂洗,浑浆褪尽,渐如白玉通透。她舀起糖霜,细细筛落其上,糖粒如雪覆青松,甜味沉静内敛,毫无腻浊之气。这层层筛晒的繁复,竟似一场修行:去伪存真,拒甜腻而守清甘。

 

  茶泡的滋味,最宜佐清茶。沸水注入杯中,雪片般的茶泡在碧汤中舒卷浮沉,纹路绽放如莲。冬瓜的清冽混着茶香钻入喉间,甘而不腻,脆而不坚,仿佛舌尖含住了一缕清风明月。据清光绪二十年《郁林州志·舆地风俗》记载:“若嫁女者须备数百枚,女于归次日,凡婿家男妇老幼及姻戚遍奉茶泡,谓之‘新人茶’。”旧时玉林,茶泡是新人婚嫁必备的“新人茶”,亦是寿宴待客的“敬宾礼”。一盏清茶配素泡,代替了浮华宴饮,宾客围坐,品的是甜润,传的是雅意。原来待客之诚,不在珍馐满案,而在心意澄明。  

 

  十多年前离家求学,祖母塞给我一匣茶泡。异乡的冬夜,拈一枚泡入杯中,看錾刻的“竹报平安”在水中舒展,恍见故乡月下的竹影婆娑。那清甜并非浓烈慰藉,而是丝丝缕缕的温润提醒:走得再远,勿忘本心如玉,身正如竹。  

 

  如今的玉林街头,像陈师傅一样的玉林茶泡传承人正将这清味传向人间烟火。他们的身影活跃于校园市集,孩子们执錾刀学刻莲花,稚拙的纹路里藏着对“洁净”的初识。他们还借鉴壮族五色糯米饭的做法,创新推出五色茶泡,如虹彩落玉盘,却始终不失本味——正如时代变迁,清正之气亦可焕发新颜。  

 

  在人头攒动的玉林十字街城事文化艺术节,万人鼓阵奏响《千年等一回》。鼓声浩荡如雷,而艺术节非遗展柜中的茶泡静默如雪。喧哗万象里,这一味清白始终是玉林人血脉深处的定力。我买下一盒錾着“清廉”二字的茶泡,寄给远方任职的朋友,信中只附一句:“玉林茶泡,清白之味,与君共勉。”  

 

  一盏素茶浮玉片,千錾万洗见冰心。玉林茶泡经刀锋的砥砺、清流的淘洗、岁月的筛晒,终成这一口清白人间味。它无龙井之贵,无普洱之醇,却以素净之姿,在时光长河中錾刻下家乡对纯净精神的永恒守望——清白如许,原是剔透人生的底色。(玉州区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