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从抗战烽火中汲取爱国主义的复兴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个个以国之名缅怀英烈的庄严时刻,国歌一次次铿锵奏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诞生于抗日烽火的《义勇军进行曲》,激荡着每一名中华儿女的心房。14年浴血奋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爱国主义是全民共赴国难的“黏合剂”。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主线。而抗战时期的特殊性,则在于将这种传统精神与“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紧密结合,赋予其更强烈的实践品格。杨靖宇胃中未消化的棉絮与草根,赵一曼写给儿子的绝笔信“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佟麟阁“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的誓言……他们用生命证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捐躯赴国难”的决绝,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更是将个人价值融入民族命运的自觉。这种精神觉醒,来自于对“家国一体”认知的升华。
精神是无形的,但“家国一体”的信念是坚不可摧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无论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还是“四万万人齐蹈厉”的团结,都印证着这样一个规律:真正的爱国主义,从来不是少数英雄的独角戏,而是全体人民的合唱;不是空空洞洞的口号,而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行动。“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这些散落在历史褶皱里的细节,正是全民性精神共振的生动注脚,让四万万人同心同德,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奏响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锻造出穿越风雨的精神脊梁。
站在今天回望,浓缩在国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仍激荡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最炽热的豪情,在复兴之路上奋发图强,前进、前进、前进!从“天眼”之父南仁东二十载扎根深山铸造“中国天眼”,到航天团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托举“嫦娥”奔月;从脱贫攻坚一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驻村干部,到救灾现场“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无数身影……这些场景与80年前的烽火岁月形成奇妙呼应。变的只是时代考题,不变的是精神内核。从“国破山河在”的悲怆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爱国主义始终是我们最深厚的底气、最强大的动力,既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又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考验中实现新的升华。
岁月流转,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记忆刻骨铭心,带给我们的启示深刻深远。此刻,再听《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抗战年代的冲锋号,更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密码。爱国主义,浸润于文明大国的筋骨血脉,融汇于民族复兴的壮阔征途,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重温抗日历史,不是为了咀嚼苦难,而是为了汲取力量;不是为了忘却过去,而是为了创造未来。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就能让爱国主义的精神脊梁永远挺拔,永远绽放耀眼的光芒。(防城港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