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旧钢笔
从办案一线回到廉洁教育岗位那天,我翻出一支旧钢笔。笔杆掉了漆,笔尖却依旧流畅。
这支笔是我刚入职时在廉政教育基地做讲解员时用的,后来带去办案点做谈话记录,如今又跟着我回到了廉洁教育基地里。
起初总觉得不适应。在办案点时,笔尖划过笔录纸的沙沙声,带着“拿下”关键证据的紧张;现在对着电脑屏幕敲警示案例,总觉得文字缺了点“刀光剑影”的力度。有次写某国企高管受贿案的剖析,我把审讯时他低头认罪的细节写进去:“他说‘第一次收礼时,手心的汗把信封都浸湿了’”,同事却说“警示教育要讲清党纪法规,不用写这些‘闲笔’”。
我握着旧钢笔,笔帽上的划痕还留着当年在谈话室记录的印记。那时为了记全被谈话人的每句话,笔尖一刻不停地划着纸页,那些“汗湿的信封”“颤抖的手指”,不正是违纪违法从“小缺口”变成“大窟窿”的见证吗?我想起在办案点看到的忏悔书,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空洞的认错,而是“第一次伸手时的心跳”这样具体的细节——原来警示教育的文字,也需要带着“现场感”的温度。
我开始在案例剖析里写这些“闲笔”:某局长藏在书柜后的受贿现金,被搜查时散落一地,像他崩塌的思想防线;某科长在留置室给家人写的信,字迹被泪水晕开,“悔不当初”几个字糊成了团……这些曾被我记在笔录本上的细节,如今化作警示教材里的文字,比“违纪违法”四个字更有冲击力。有一次去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里,竟有和我文章里相似的细节,台下听着的干部们,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手里的材料——原来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汗与泪”,真的能触碰到人心最软的地方。
老办案组长看到我的文章,指着“审讯室的灯光在他眼底投下阴影”这句话笑着说:“这笔尖,还带着办案时的劲儿。”我摩挲着旧钢笔掉漆的笔杆,忽然明白:从记录谈话到撰写警示案例,看似从“办案”转到“宣教”,实则是把同一份责任,用不同的方式扛在肩上。就像这支钢笔,既记录过违纪者的忏悔,也书写着对后来者的提醒,笔尖的温度,从来没有变过。
如今这支钢笔还在笔筒里,笔帽上的划痕更深了,却依然能写出流畅的字迹。每次用它修改警示案例,都觉得笔尖牵着条无形的线——一头连着办案时见过的泪与悔,一头系着警示教育想要守护的廉与洁。而这支旧钢笔,就在这两端之间,一笔一画地,书写着纪委工作最朴素的意义。(象州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