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清朗行动再亮剑,为自媒体划出“真实底线”
为进一步规范“自媒体”信息发布行为,按照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总体安排,中央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从严打击恶意蹭炒误导公众、多种手段歪曲事实、不做标注以假乱真、专业领域信息不实等4类突出问题。
进入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为大众提供了便捷的发声渠道和丰富的信息来源。然而,随着自媒体数量的迅猛增长,一些乱象也随之滋生,其中编造、传播不实信息问题尤为突出。部分自媒体为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可谓手段翻新、无所不用其极:每当热点舆情或公众人物事件发生时,便迅速通过篡改账号名称、伪造用户简介、冒用身份标识等方式,假冒当事人、近亲属等关联主体混淆视听,误导公众判断;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中,更是以“知情人士”自居,肆意编造事件起因、进展细节、伤亡人数等关键信息,甚至对往年旧闻旧事断章取义后恶意翻炒,导致公众面对信息时难辨真伪,严重扰乱正常舆论秩序。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本应是赋能创作的利器,却在某些自媒体手中异化为造假工具。从深度伪造的明星换脸视频,到自动生成的虚假财报,再到虚拟主播的虚假“现场播报”,技术进步不仅大幅降低了造假成本,更让虚假信息的辨别难度呈指数级上升。当虚假信息披上“真实”外衣四处传播,当情绪宣泄逐渐成为网络讨论的重要表现而非理性对话的补充,网络空间的公共价值便面临被稀释的风险。此次专项行动直击“自媒体”乱象的七寸,集中整治恶意蹭炒、AI造假、偷梁换柱、伪专业等四类突出问题,彰显了治理网络乱象的坚定决心,体现了维护网络空间清朗、保障公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自媒体也不能成为虚假信息的滋生地。从“清朗2021”到“清朗2025”,专项行动的持续推进见证着网络治理的迭代升级。此次为期两个月的集中整治,不是运动式治理的终点,而是开启构建长效机制的新起点。比流量更珍贵的,是公众对真实信息的知情权;比爆款更重要的,是网络空间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石。通过建立自媒体账号分级管理制度、完善信用评价体系,让守法者获得流量红利,让违规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这种“标本兼治”的治理逻辑,既解决当下突出问题,又为网络生态的长期健康发展夯实基础。唯有让不实信息无处遁形,才能让互联网真正成为传递文明、启迪思想的沃土。
站在数字文明的新起点,网络空间是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当真相能够跑赢谣言,当理性能够压倒情绪,当专业能够消解伪造,这个家园才能真正承载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次专项行动吹响的不仅是整治乱象的号角,更是凝聚共识、重塑秩序的动员令。只有为自媒体划出“真实底线”,形成“平台审核+技术过滤+全民监督”的立体防线,对违规行为依法严惩不贷,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自媒体不实信息的良好氛围,才能让真相之光照亮网络每个缝隙、清朗之风吹遍每个数字角落,使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阵地。(防城港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