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玉竹清韵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尹丽莹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0日 17:28 打印

  每当走进叔叔家的中药铺子,仿若走进了一个幽深而神秘的天地。一排顶天立地的药柜,缀满一个个小抽屉,如同深藏玄机的宝匣;院子里大大小小的簸箕上,晾晒着各种各样的中草药,阳光洒落,独特的药香在空气中弥漫。

 

  初见玉竹时,它毫不起眼,土褐色的根茎蜷伏在角落的簸箕里,外表粗糙,皱皱巴巴。叔叔却视若珍宝,他说,玉竹的奇妙,在于它经水火锤炼之后所显露的真容。

 

  上好的玉竹,须经九蒸九晒,反复煎熬,方显其性。炉火烧旺,架上铁锅蒸笼,氤氲的水汽在层叠的笼屉里升腾,玉竹受着热气的浸润,原本干枯的表皮渐渐舒展、柔软,渗出细微的水珠,透出半透明的质地。蒸透之后,叔叔将它们取出摊开在簸箕上曝晒。骄阳似火,玉竹在高温下渐渐褪去水汽,悄然改变颜色——半透明的玉色在反复蒸晒中沉淀、加深,最后凝练成了深沉的棕褐色,甚至趋近于乌黑,仿佛收敛了所有光芒。

 

  “叔叔,玉竹怎么越蒸越黑了?”我忍不住发问,心里不觉替它抱屈——如此反复煎熬,那点玉色岂不是被消磨殆尽?

 

  叔叔却笑了,目光落在那深沉的玉竹上:“你只道它颜色深了,却不知内里的药性经过这番蒸晒熬炼,愈发精纯醇厚。”

 

  经过漫长的煎熬和耐心的等待,玉竹终于变了一种形态。我拈起一片炮制好的玉竹,对着光细看,棕黑之中隐隐透出玉色光泽。原来清白的内质,从不惧怕烟熏火燎。玉竹之清,是天地自然铸就的品格,它忍耐着反复蒸晒的煎熬,颜色转深、改头换面,但剖开内里,却自有晶莹如玉的光华。

 

  一旁的炉火上,叔叔熬煮的玉竹茶汤咕咚作响,乌沉的玉竹片上下翻滚,水色渐渐温润,呈现出一种透亮的琥珀光泽。待汤水微凉,我捧碗啜饮,初入口时微带清苦,紧随其后的是甘凉与柔润,无声无息地在肺腑间弥漫开来,温和地滋养肌体,抚平焦躁。

 

  经年之后,我翻阅书籍,方知玉竹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上品,古称“葳蕤”,因其叶下垂如古代官冠缨下垂般威仪,所以得名。《本草纲目》中,则称玉竹“性平味甘,柔润可食”,强调其“滋阴而不恋邪”的特性。玉竹的药力,不在猛烈攻伐,而在润物无声。它性味甘平,能润肺养胃,生津止渴,滋润而不滋腻,补益而不生火。其能缓缓沁入人体,在润泽中滋养着身体的枯竭,恰如廉洁之风,不事张扬,亦不喧嚣哗众,不像烈火燎原般灼灼逼人,却于无声中潜移默化,如春雨般浸润民心。

 

  玉竹,就这样以其朴素的外表、沉稳的深色,诠释着源自泥土与炉火的哲学:历遍煎熬曝晒,其色愈深,其心愈清;于沸水中翻滚浮沉,内里的澄澈玉质却愈见光华,无声释放着甘纯清韵。(容县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