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的母亲和瑶族阿姆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蒙圆 玉慧敏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7日 16:20 打印

小时候,在每个圩日上,母亲总会带上家里母鸡下的鸡蛋、种植的玉米等物品拿去售卖。长此以往,摊贩自然也就形成了固定的“摊点”。

 

我们摊点的旁边是一位瑶族的阿姆。她穿着红黑相间的民族传统服饰,脖子上挂的银饰总会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她的摊点上售卖着晒干的八角、草药和一些不常见的菌类。

 

母亲说来赶圩的瑶胞大多住在花红河(红水河的支流)对岸的山上,每逢街日子他们就会背着货物下山来售卖。

 

那时卖货不忙的时候,我最喜欢听阿姆讲这些“新奇”货物背后的故事:下到崖壁里摘的草药、在溪流边采的野生菌、在山洞暗河里摸的鱼……山上的故事,阿姆如数家珍,我也听得入迷。

 

久而久之,我们和阿姆熟络了起来。母亲时常把家里晒的一些茶叶、做的沙糕饼送给她,阿姆则还会从山里带下一些她用藤条和野花编的手环给我。

 

有一次,阿姆的小摊边来了几个讲壮话的大哥想买货。阿姆听不懂,急得用手直比划,母亲在一旁见状便上前用壮话和大哥们交谈。几番谈价下来,母亲帮阿姆卖出了大半货物,阿姆握着母亲的手连番道感谢。

 

事后,阿姆提着一桶油来,说是感谢母亲上一次帮他卖货。母亲推脱着不要,阿姆说:“家里新榨的花生油,你当我是亲戚就收下。”母亲拗不过只好收下。

 

后来,母亲开始养蚕,并把蚕茧拿到街上售卖。母亲养的蚕吐丝晶莹剔透,品相好,销路也不错,阿姆找到母亲说想学养蚕,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从桑树的种植,到蚕的护理、喂养,母亲毫无保留地讲给阿姆听。为了让阿姆更快上手,还把她请到家里“现场教学”。

 

有一次,阿姆从家离开后,我问母亲,把阿姆教会了抢我们生意怎么办。

 

母亲笑着说:“都是同吃一江水的乡亲,大家都富起来日子才是真的好哩!”

 

我考上大学那一年,阿姆特意来到家里,把1000元交到我手上,并嘱咐我好好读书。

 

事后我和母亲说起这件事,母亲感慨道,我哥哥上大学那一年,也是村里各族同胞每户出一点凑够上学的学费。

 

多年后,每当我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同胞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我的母亲和瑶族阿姆,也对她们之间深刻的情谊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和阿姆一直保持着联系。在乡村振兴的带动下,阿姆和家人做起电商,把大山里的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我想,村庄的面貌会在时光的流逝中不断改变,然而不变的是乡亲们间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情谊,这不会因时光而改变。(合山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