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札记丨以“归零心态”走好监督之路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徐维薇 廖宇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6日 17:41 打印

  刚得知从宣教室调整到纪检监察室工作后,心里既忐忑又期待。过去,我以廉政教育为阵地,通过策划警示教育活动、制作专题教育片,用一个个鲜活案例敲响警钟;而今转战纪检监察岗位,角色从“教育者”转变为“监督者”,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我对监督执纪有了愈发深刻的体悟。

 

  今年3月,我接到了在纪检监察室后的第一个核查任务,这段经历给了我深刻的教育。面对某干部违规接受宴请的问题线索,原以为凭借在宣教工作中积累的案例剖析经验能驾轻就熟,可真站在堆积如山的证据材料前,却实实在在陷入了困境。记得第一次翻阅案卷时,面对谈话笔录、银行流水等专业材料,我竟连“初核”与“立案”的程序界限都分不清。

 

  好在有同事的热心帮助,我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反复研读类似案例的核查要点,书页间的荧光标记层层叠叠,在这样的钻研中,我渐渐掌握了谈话技巧和证据收集的规范流程。审理室的小倪笑着说 “你现在提问越来越专业了”,这句肯定让我心里踏实了不少。

 

  “监督工作要经得起检验,既不能纵容违纪行为,也不能冤枉误伤同志。”后来,协管领导带着我对线索抽丝剥茧:从宴请的商人那里获取关键证言,向一同参与宴请的同事核实细节。他指着案卷上用红笔标注的“证据链闭合”字样强调:“证据链一定要严丝合缝。”

 

  那次谈话结束后,被反映人在检讨书中写道:“原以为是小节问题,直到证据摆在面前才明白,纪律红线从来容不得半点侥幸。” 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依规依纪依法不仅是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每一位同志的真正负责。

 

  经过数轮严谨的推敲与细节打磨,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规”不断修改完善后,当我将案卷材料呈递至审理室时,同事逐页审阅后抬起眼帘说:“这次证据链的时序排列很清晰,文书要件也都齐全了。”

 

  当看到同事肯定的神情,我心里顿时如释重负,领悟到这份工作的分量,正是由无数个“这样行不行”的自我追问、“再核对一遍”的谨慎坚持,以及“还能更好”的执着追求所铸就的。

 

  工作之余,我还养成了每天浏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学习业务书籍的习惯,在学习到关于“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让我对监督执纪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持续的学习思考,我也逐渐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守护者”的视角转换——不仅要做好事后警示的“后半篇文章”,更要主动践行抓早抓小的监督理念,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防患于未然。回首这段转型历程,“本领恐慌”催生的“归零心态”是最珍贵的收获,要坚持时刻提醒自己跳出经验主义的窠臼,以初学者的谦卑与审慎,对待每一个新课题、每一项新任务,在不断充电中提升履职能力。(阳朔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