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发力提升办案质效· 之一 打通办案与治理监督教育形成闭环的堵点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作者:黄月 王宇凡 庞吴迪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18:28 打印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指出,把风腐同查同治理念要求贯穿案件查办、整改纠治、警示教育等各方面,形成办案、治理、监督、教育的有效闭环。提升办案质效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办案、治理、监督、教育四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治理模式,实现了“惩、治、防”的协同发力。如何准确把握办案与治理、监督、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打通思想认识、制度机制、工作环节、责任落实上的堵点障碍,推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本刊与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北戴河校区进行了联合调研。

 

  破除“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片面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统筹推进办案、治理、监督、教育在不少地方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有的干部对此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足,仍习惯于就事论事或是割裂看待。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将各环节纳入一体推进“三不腐”整体框架中进行统筹考虑。

 

  强化不当“甩手掌柜”主动担当作为意识。查办案件是纪检监察机关的本职工作,但案件查办后的治理、监督、教育等大量工作,需要党委(党组)切实担起主体责任,加强统筹部署推进。从调研情况看,有的党委(党组)认为查办案件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以案促治、教育监督工作也理所当然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对此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各级党委(党组)应摒弃与我无关看客心态,充分认识到所辖领域、地方出了问题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充分认识到办案只是前端开头,解决问题杜绝问题发生才是最终目的;充分认识到有的工作纪委不能代替,教育监督干部、应用整改成果既是党委(党组)应当担负的责任,也是党委(党组)具有的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切实堵住治理体系漏洞、补齐治理能力短板上主动作为,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为本地本部门发展扫清障碍、凝聚力量。

 

  强化办案治理一体推进意识。在调研中,一些干部认为某些地方存在重办案轻治理的思想。有的只顾突破案件,对违纪违法案件危害、成因、特点、规律挖掘不够,在办案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还有欠缺。有的认为案件查完了就完事了,未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治理和教育巩固办案成果、推动标本兼治。存在上述思想的干部应充分认识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案件背后是深层次问题的积累爆发,只清除现象不铲除土壤和条件,只审查调查几个干部不破解深层次问题,无异于亡羊不补牢,无异于破瓮承泉、一边接一边漏。

 

  强化系统集成整体作战意识。调研反映,有的地方监督检查、审查调查部门,“室组地”习惯于单打独斗,衔接配合意识还有待增强。有的认为各部门在工作衔接上缺乏具体制度依据,担心存在泄密风险;有的认为做了是在帮别的部门干活,给自己额外增添负担,对于信息共享、协调配合等存在看看再说、等等再做心态;还有的是因为任务繁重精力难顾及、信息不掌握所以应付了事。各部门、各单位要扭转思想误区,以联系的全面的而非孤立的片面的思维,理解各项监督之间的关系,理解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将自身工作纳入整体工作中去谋划,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派驻监督统筹衔接,形成环环相扣、贯通协同的工作格局。

 

综合发力提升办案质效· 之一   打通办案与治理监督教育形成闭环的堵点

 

  破除“小院高墙互不通气”的信息壁垒

 

  联动机制制度不健全、信息共享交流不畅、工作衔接不紧密,是调研中反映的当前阻碍整体作战形成闭环的原因之一,需打破信息“院墙”、强化联动配合以释放最大效能。

 

  注重“建桥通渠”共享信息。“消息不通,万事皆空”,打破“信息孤岛”,是深化工作联通、形成闭环效应的基础支撑、关键所在。在制度设计上,需制定有关规定,明确信息共享时间、事项、方式,加强统筹协调,避免出现“各自为营”或随意化倾向。在平台载体上,进一步打通理顺信息沟通堵点难点、加强成果运用对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线索处置情况、工作进展情况、整改落实情况,一体推进“查改治”。在方法手段上,充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归集数据、碰撞比对、分级预警,以信息畅通促进有效沟通,最大程度释放数据价值。如河南省桐柏县纪委监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问题线索、案件剖析、风险预警、整改方案、教育素材等信息的实时、高效流转。

 

  注重工作“齿轮”精准“咬合”。“田有界,水有源”,高效协作配合的前提是厘清部门之间的责任边界。总体上看,审查调查部门负责查清个性问题、挖掘共性原因;案件审理部门全面分析违纪违法表现形式、特征规律,精准定性;宣传部门同步挖掘警示教育资源;监督检查部门联动派驻(出)纪检监察机构共同监督案发单位整改落实情况,推动相关领域举一反三。职责清、任务明,将为下一步协作配合打好基础。要健全联动监督机制,进一步做实“组组”协同监督、“室组”联动监督、“室组地”联合办案机制,加强定期会商、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成果共享,不断丰富拓展协同作战实践路径。要完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将案件通报、查摆剖析、警示教育、整改建制、回访督促等内容纳入评查范围,综合评判以办案促进治理、完善监督、强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注重建立完善防范和治理工作机制。持续深化源头整治,注重发挥办案治本功能,用好纪检监察建议书,对信访举报、日常监督、审查调查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精准研判分析,找准病根、开出良方,督促相关单位从严整治。推进反腐关口前移,实现监督利器综合效用,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针对不同类型问题,用好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诫勉等方式,防止“小管涌”沦为“大塌方”。坚持风腐同查同治。着力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以严明纪律强保障,以反腐惩恶清障碍,把准由风及腐利益链,构建由腐纠风工作链,把风腐同查同治理念要求贯穿案件查办、整改纠治、警示教育各方面,以“查”“治”贯通阻断风腐演变。

 

  破除“相互平行几无交集”的工作习惯

 

  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纪委监委定期召开专班会议,集中分析近期发现的责、风、腐问题,明确治理、教育的重点方向;黑龙江省甘南县纪委监委由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实现人员调配、工作推进“一盘棋”,避免“各自为战”……调研了解,各地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探索构建“办案、治理、监督、教育”闭环,打破工作平行无交集的旧有习惯,着力提升治理腐败综合效能。

 

  以办案开刀破局,为治理监督教育提供精准靶向。办案质效的高低,直接关系治理的彻底性、监督的具体性和教育的针对性。以案件查办为制度机制提供“修补良方”。审查调查部门通过个案深度剖析、类案归纳总结,深挖思想教育、监督制约、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案发单位堵塞漏洞、健全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问题产生。以案件查办为监督检查找准方向。审查调查部门以分析案件特点、发案规律为抓手,精准识别廉政风险点,为监督检查部门制定差异化监督策略提供参考。以案件查办为警示教育提供鲜活素材。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在案件审查调查、审理阶段同步思考谋划警示教育工作,建立警示教育素材库,为做好“后半篇文章”奠定坚实基础。

 

  以治理破障清淤,为办案监督教育提供有力体系支撑。“治理”是办案、监督、教育的枢纽。通过治理拓展深化办案成果写好“后半篇文章”。以治理巩固办案成果,深入研判同类案件特点和案发规律,斩断问题再生链条,从源头防止同类问题重复发生。通过治理为监督挖出“病根”扫清“屋子”。着力将立足当前和放眼长远相结合,以建章立制规范权力运行,以标本兼治强化源头治理,为监督工作扫除灰尘、清除障碍。通过治理形成制度规范为教育提供依据。治理中形成的制度规范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要紧盯新制定的制度、再完善的规定,教育宣传其背后的政策考量、价值理念,筑牢党员干部规则意识和纪法观念,从根本上减少违规行为,降低治理成本。

 

  以监督预警防控,为办案治理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监督要贯穿“办案、治理、教育”始终,针对办案过程中发现的紧迫棘手突出问题,及时督促案发部门认真抓好问题整改,避免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问题治理过程中,监督检查部门要强化对整改过程、治理成效的跟进监督,及时纠正“不整改”“慢整改”“假整改”等行为,督促主责部门抓实抓细整改落实工作,切实修复净化行业良好政治生态。整改工作结束后,监督检查部门、派驻(出)纪检监察机构要继续发挥监督作用,强化监督力度,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教育纠偏,对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以教育筑牢根基,为办案治理监督提供锐利思想武器。重理重情、传道传情,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纪检监察工作是政治工作,也是人心工作。监督执纪执法的过程,是教育人帮助人挽救人的过程,必须突出党性教育、纪法教育,唤醒审查调查对象的党性意识、党员意识,实现纪法约束有硬度、批评教育有力度、组织关怀有温度。分级分类、精准施教,做到因人而异、入脑入心。根据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员、普通党员等不同对象的特点和风险点,分析个性问题,制定差异化教育方案,不能“一锅煮”“大锅烩”。“解剖麻雀”、入木三分,防止“雨过地皮湿”。系统剖析审查调查对象思想滑坡轨迹、权力失控原因,深入总结案件特点规律、纪法适用依据,用好用足案例资源,避免“浅层化”“碎片化”“换一个也能套上”,切实提升警示教育的威慑力、感染力、穿透力。

 

  破除“关起门干活各过各”的封闭状态

 

  贯通办案治理监督教育各环节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唯有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纪委(纪检组)监督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同向发力、同题共答,才能不断巩固发展全党动手一起抓的良好局面。

 

  能通告的要通告。及时通告案情,抓住警示教育的最佳时机。查处一名干部往往会在本地本单位引起思想上的震动,信息通报不及时、讳莫如深神秘化,就会错过警示教育窗口期,“把汤放凉了再喝”效果不佳,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抓住发布审查调查信息、宣布处分决定等关键时机,把问题讲明白,把危害讲清楚,提高警示教育的时效性、震慑力。及时寻求支持,发挥党委(党组)优势。党委(党组)对本单位的政治生态、干部特点等最为了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与党委(党组)积极沟通,及时告知被审查调查干部有关情况,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办案安全等方面,发挥党委(党组)独有优势、提供有力支撑。及时跟进监督,掌握干部群众心理状况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同志在调研中提到,现在不少腐败分子是“两面人”,平时在干部群众中很具有迷惑性,立案后监督必须紧紧跟上,及时戳穿“画皮”、掌握干部群众思想动态,做好团结稳定鼓劲工作。及时提出建议,避免问题继续扩大。办案与整治不能割裂,立案后要同步开始整治工作,针对明显暴露出的问题、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向党委(党组)提出建议立行立改。对于存在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开展专项整治,一锤紧跟一锤、形成严的态势。

 

  应担职责要压实。督促各级党组织抓学习、纠偏差,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统一思想认识、提高行动自觉,坚决纠正只抓业务不抓风纪、只管发展不治腐败等问题。督促党委(党组)强领导、做谋划,认真执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加强对本地区本单位本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领导,把加强闭环管理任务纳入各级党委(党组)年度工作要点,定期召开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反腐败协调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督促各级党组织建机制、明责任,健全完善一体推进“三不腐”全周期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加强办案、治理、监督、教育闭环管理有关制度,科学界定不同主体在推进闭环管理中的责任,压紧压实,推动形成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生动局面。

 

  在干工作要督促。切实督促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加强问题发现,坚持管行业管业务必须强监管,坚决纠治监管缺失缺位、以纪检监察监督代替部门监管等问题,以建立联席监督制度、定期听取政治生态汇报等方法措施提高行业部门发现问题、报告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督促职能部门对问题起底排查,自查自纠,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对普遍性问题督促全面核查、立行立改,对履职不力、责任缺位等问题严肃追责问责。切实督促职能部门深入剖析典型案件,系统施治,共同研判制度层面存在的漏洞、执行环节存在的问题,督促提出治本的管用措施,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如安徽省纪委监委针对粮食购销领域案件暴露出来的“靠粮吃粮”等突出问题,监督推动有关部门加强智慧粮库建设,深化监管体制改革,全省141家储备粮企业全部剥离经营性业务,实现系统性重塑。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从“单打独斗”到“通力协作”,从“个案突破”到“系统施治”,新时代新征程的反腐败斗争正在从“物理叠加”向“化学反应”深度演进。反腐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坚持“办案、治理、监督、教育”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编辑:何森